媒体访谈

程恩富 谭泓 | 现代政治经济学的自主知识体系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程恩富教授访谈

2025-05-20 来源:《学术评论》2025年第2期 作者:程恩富、谭泓

○谭泓(以下简称“谭”):2024年由您和段学慧教授主编的研究生教材《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年版)一书已经出版了。您能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编写动因和背景吗?

●程恩富(以下简称“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反复强调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个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研究和探索,加强对规律性认识的总结,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进一步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

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2022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把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主知识体系和学术研究成果展示给大家,我们把30多年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程中的主要创新性研究成果概括和凝练为17个专题,并组织学术团队编写了《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这本教材可以说是一本呈现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的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

 


○谭:1994年初,您就在《21世纪:重建中国经济学》一文中对中国经济学的发展阶段和前景作了总体判断。“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一直是经济理论界的热门话题,这个话题延伸出如何推进中国经济学的“国际化”、如何推进“现代经济学的本土化”等新的问题。

●程: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给中国经济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原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显得尤为迫切。同时,随着西方经济学的引入及其地位的逐渐提升,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所谓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绝不是如何与现代西方经济学接轨、使现代西方经济学“本土化”的问题,而应当是如何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推进中国经济学在科学轨道上实现现代化的问题。进一步说,也就是我国的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如何适应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现代化和具体化的问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由我领衔的“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学派”应运而生。

“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学派”即“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新马克思主义综合学派”(简称“新马派”)学术体系中的经济学部分。它于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发起于上海,由我牵头,经过与复旦大学张薰华、洪远朋以及同济大学顾钰民等学者的共同商讨,我们决定创建一个符合国际规范的经济学学派,并于1995年11月创立“中国海派经济论坛”。2001年,上海财经大学海派经济学研究中心(现为海派经济学研究院)作为校级重点研究基地正式成立。2003年,知名经济学家、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李炳炎教授和南京财经大学何干强教授成立了“海派经济学南京研究所”。近几年来,我们先后在广西民族大学成立了“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学派研究中心”,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海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延安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等高校成立了“创新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这些年来,“新马派”的研究基地和研究媒体不断扩大,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在学术研究、理论宣传和政策建议上守正创新,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成熟的、理论化和系统化的学说体系,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学术观点和政策主张,成为中外经济学研究领域中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派别。“新马派”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综合古今中外的优秀思想,包括综合、借鉴、运用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综合创新,构建既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又超越西方经济学,体现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新范式,学术风格是海纳百川、推陈出新、探求真理,基本宗旨是“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世情为鉴、国情为据、党情为要、综合创新”的方针。

 

 

○谭:能否请您概括一下《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一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程:这本教材的17个专题,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讲至第四讲),是“新马派”的理论基础,分别阐述“新马派”的四大理论假设,即“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资源需要双约束论”“利己利他经济人论”和“公平效率同向变动论”;第二部分(第五讲至第八讲),阐述“新马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学术升华,包括“公有制高绩效论”“五种分配方式论”“市场国家功能性结合论”“自力主导型对等开放论”;第三部分(第九讲至第十三讲),是“新马派”对于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分工的深化、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和持续富强等问题,包括“国民生产福利总值论与幸福指数论”“自主知识产权优势论”“分工深化论”“大文化经济论”“持续富强论”;第四部分(第十四讲和第十五讲),以全球视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理论,分别阐述了“中国经济‘准中心’论”和经济全球化新阶段帝国主义的新特征,即“新帝国主义论”;第五部分(第十六讲和第十七讲),阐述“新马派”的方法和体系,包括“综合创新论”和“五过程法与五观论”。

与传统政治经济学教材相比,这本教材凸显三大特征,即创新性、学术性和系统性。首先,在编写这本教材的过程中,为了体现“新马派”的学术创新方针,我们对每一章内容都做了统一安排:先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的思想,然后梳理中外学界的观点,最后阐述“新马派”的反思与创新。这样安排内容,充分体现了其观点既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基础上的创新,又是在对中外学界观点进行吸收和反思基础上的创新;既有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也有对西方经济学理论和当前错误观点的批判。其次,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以基础知识为主,而这本教材则是在基础知识上的提升。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的思想,还是中外学界的观点,都是对已有学术观点的梳理。而最后一部分“新马派的反思与创新”,内容总体上体现为学术观点的推陈出新。再次,本教材对每一个问题的学术观点的阐述都力争做到系统化,即系统地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以及中外学界的观点,在此基础上阐述“新马派”的创新观点,使每一个问题所涉及的学术观点尽可能全面地展示给读者,为广大青年学子和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同行开展和进一步研究筑好坚实基础。

 

○谭:要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不同学者、不同风格学派要如何相互对话、展开平等讨论?

●程:学术流派是学科成熟与学术繁荣的象征,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尤其在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具有最为突出的原创学术理论推动力。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有益于构建不同学派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这是多元创新和学术繁荣的象征。

在中外学术思想发展史上,学派是一种常见的学术现象,分为师承性学派、地域性学派(包括院校性学派)和问题性学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名家、兵家等师承性学派和问题性学派先后成为重要的学术流派。明朝中晚期,王阳明师承性学派成为当时的主流,且衍生出浙中学派、江右学派、南中学派、楚中学派、北方学派、粤闽学派、泰州学派及日本阳明学派,其良知与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心学思想体系对东方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清代,皖南学派、常州学派、浙东学派、桐城学派等地域性学派兴盛,尤其桐城派历经200年发展,有千余学人,其著作汗牛充栋。民国时期,以章太炎、黄侃为代表的章黄学派,以吴文藻、费孝通为代表的中国学派等师承性学派,体现了中国社会现代转型时期保护本来与吸收外来的两种趋势。

古希腊时期,爱利亚、米利都等地域性学派,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师承性学派,共同孕育了西方文明的摇篮,晚期的犬儒学派、新柏拉图主义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等师承性学派分别成为中世纪基督教的神学支撑与反神学劲敌。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如芝加哥学派、奥地利学派、瑞典学派、剑桥学派、洛桑学派等院校性学派,标志着社会学、心理学、宏观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等学科和理论的发展。重农学派、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供应学派等问题性学派,有的架起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西方经济学交流对话的桥梁,有的试图破解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痼疾。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派,除美国激进政治经济学学派和生态马克思主义学派、日本宇野学派、法国调节学派等之外,世界体系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分析学派、解构学派、文化学派、社会运动学派、女权主义、解放神学、乌托邦学派、管理学派等,也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现实问题作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但因学派体系化不足,其继承人才匮乏。

纵观古今中外的学术发展史,学术繁荣、思想自由和理论质量的标志有以下特征:一是学派化,其益处是可以集中研究主题,避免泛泛而谈和不够深入的缺点,体现研究成果的特色,增进具有深度的学术积累;二是可以在不同学派中引发争鸣,增强学理的辨别力和旺盛力,形成有学术渊源的思想发展史;三是可以通过学派的传承和壮大,凝聚有特色的研究群体,形成研究合力。这与党中央倡导的“双百方针”是完全一致的。

 

○谭: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自主知识体系包含原理自主性、范式自主性和体系自主性,体系自主性主要体现为标准体系、价值体系、话语体系的自主。我们应当如何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呢?

●程:构建中国自主性标准体系,需要扎根中国大地,适应党和国家对时代新人的标准要求,瞄准国际竞争的关键核心,优化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其中,文科的教育和科研有助于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价值体系构建,需要发挥师承性学派“经师人师统一、弟子传承同治一学”、地域性(院校性)学派“促进原理、范式及学科快速成熟”、问题性学派“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等不同优势,牢固确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立场,把保障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劳动人民的根本需求作为价值体系的根本内涵,把劳动、资本、交换、分配、消费、国际交往等问题作为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旨——“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体系的最高定律,坚持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学说探究与学科规范、学术自由与政治纪律相协调的价值体系标准。

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彰显中国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显著优势,成为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推进全球治理进程的重要路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快对西方学习、引进、消化和吸收的进程,学术话语领域也出现一些盲目与国际接轨的倾向,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传播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科的一些领域的话语权成为美式理论的翻版,甚至以是否使用西方学术话语和在西方文科核心期刊刊发论文来认定学术水平,衡量观点的权威性,严重影响、抑制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生产、创新与发展。话语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反映和延伸,必须努力摒弃简单的“拿来主义”,自信构建“自为”发展的“中国学派”,自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全球文科创新发展,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理念、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

 


○谭: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学派在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中具体有何探索性的重要作为?

●程:我们“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先后提出社会主义三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新的活劳动创造价值一元论、利己利他双性经济人论、资源需要双约束论、公平效率互促同向变动论、公有制高绩效论、市场国家功能性双重调节论、大文化经济论、知识产权优势论等不少学术创新理论,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积极探索“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同时,高度重视学者建言献策的智库作用,提出幸福指数政策、立新核算政策、为民财税政策、金融实化政策、知识产权政策、公主私辅政策、改善分配政策、提高福利、抑制通胀政策、对等开放政策等不少政策创新,运用中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献智献策。

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学派确立28字方针的学术方向,确立“思想解放而不僵化,学风严谨而不‘风化’”的治学风气,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十大研究要义”:以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初级社会主义物质和文化领域的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为对象,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要法,以揭示初级社会主义社会不同的经济规律为任务,以公私商品及其内部矛盾运动为起点,以劳动为研究元概念,以公有剩余价值理论为主线,以主体性公有资本与自由联合劳动的关系为轴心,以维护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为立场,以不断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以完善初级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促进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现代化发展为方针。

我们长期着力推动政治经济学、哲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等跨学科研究,提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十观”——定义观、整体观、中国化观、政策观、国际化观、制度观、分清观、创新观、学派观、学问观,着力强化“科学性、世界观、方法论、发展史”等综合视角的马克思主义全方位认识,提出整体性研究的“十二视角”——定义性、综括性、统一性、层次性、发展性、三化性、分类性、学科性、分科性、破立性、致用性、互动性。尤其是我们将学术研究、应用探讨及理论宣传有机结合,提出“五士观”——在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上,马克思主义学者应是“捍卫真理”的卫士、“勇于创新”的勇士、“谋策国家”的谋士、“敢于斗争”的斗士、“善于引导”的导士。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曾借鉴“苏联范式”“美国范式”,尤其是在面对西方经济学“范式危机”时,一度难以摆脱其影响。然而,现在包括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学派在内的经济学界继承和超越马列经典经济学,在科学范式意义上批判和超越当代西方经济学,在学派治学意义上借鉴和超越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推向新境界,使中国特色经济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由我担任会长的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创办和主编了《世界政治经济学评论》《国际批判思想》《世界马克思主义评论》这三种在国外出版的英文国际期刊,美国的福斯特、法国的托尼、日本的大西广等知名教授和俄罗斯共产党主席久加诺夫等撰写、出版了《中国创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程恩富学术思想评论》(卡努特国际出版社2022年版)等著作,这些均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新马派”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谭: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对此,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贯彻落实呢?

●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将学术研究、育人育才、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放到胸怀“国之大者”的大局之中。行动计划提出“全面落实‘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总体思路,充分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推动新发展阶段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牢固确立“四个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赋予鲜明中国特色,推进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统一,积极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同时,更加“坚定历史自信”,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科学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新马派”以28字方针为学术创新方法论,以当代中外市场经济实践为源泉,积极吸纳古今中外各种经济思想的合理成分,广泛借鉴中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构建超越苏联经济学范式和西方经济学范式的新范式,是构建中国自主的现代政治经济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尝试。当然,我们还要继续坚持守正创新与批判超越并重的学术原则,与国内外同行一起,不断发展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范畴体系、方法体系和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