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中国经济学

程恩富 侯为民:从巅峰跌落的资本主义探寻新出路 2012全球马克思主义发展述要

2018-06-21 来源:《社会科学报》2013年1月24日 作者:程恩富 侯为民

从巅峰跌落的资本主义探寻新出路

2012全球马克思主义发展述要

 

国家力量、自由市场和大众展开新博弈

2012年,全球化迈入历史矛盾形成的十字路口。自由市场的拥趸者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以国家力量干预经济的主张在实践中面临诸多掣肘,而利益长期被漠视的普通民众则日益觉醒。世界经济陷入危机泥潭且难以自拔的事实,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国家、市场和大众的关系及经济全球化的前景。反对以自由和开放的名义给国际垄断资本松绑,是去年的一大主题。国际垄断资本主导全球市场的一大后果,是法国学者迈勒托所说的“荷兰病效应”或“资源诅咒效应”。而美国学者科茨则指出,新自由主义资本积累主导的社会结构中的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和债务具不可持续性,这一事实本身就宣告了自由市场体制的失败。新自由主义的劳工政策同样受到普遍抨击,日本学士院院士伊藤诚指出,片面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竞争市场的效率,并要求降低对劳动者的管理和社会关怀,这不适用于新兴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劳动力市场。

民众抗议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各国社会政治的新热点。表面看,民众反对西方政府的“紧缩”政策,呼吁扩大和改善公共部门与国家的作用。而在深层诉求中,则反映出西方民众对新自由主义主导全球化进程的抵制。墨西哥学者安吉利斯说:“危机更多程度上是衰退对人权的附带性伤害,尤其是获得合适工作的权利。新自由主义改革大大加剧了贫富差距和这一伤害,使得国家离福利社会越来越远。”墨西哥洛萨诺教授提出,要超越资本主义市场和国家力量来制订新财富分配原则,根据个人工作质量、数量及生产情况来分配。

在运用国家力量方面,西方各国政府相互有别,却又殊途同归。美国祭起货币量化宽松的大旗,实质是通过滥印美钞来合法地获取别国财富,试图为国际垄断资本解套,以国家力量保持国际垄断资本的主导地位;而欧洲则力图消减社会福利,为政府解套,进而减轻私人垄断资本理应承担的责任。欧美“财政悬崖”的真相在于,要增加军费以满足军火垄断寡头和军事霸权的需要,不增加税收以满足超级富豪不移民的需要,不减少福利以满足大众选民的生活需要,而政府在处理这三个主要影响财政支出的因素中政策频频失误,反映出西方在社会大众、代表自由市场的垄断寡头和试图维护整体利益的国家力量之间的激烈博弈。从国际政治动向看,资本主义国家力量的保守性质进一步加强。正如加拿大学者阿尔纳塞里所说:“危机促使了右翼政党的崛起,而后者则试图迫使反对者屈服和接受新自由主义者的重组议程”。不过,相比于建立更公正世界的诉求,西方政府的上述做法无疑是南辕北辙,只能招致来自各国民众的更大不满。

各类国际论坛剑指资本主义痼疾

经久不愈的西方各类经济危机,使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成为2012年各类国际论坛的重点议题。

2012年4月,世界政治经济学会主办的“国家、市场、大众与21世纪的人类发展--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第7届论坛”在墨西哥城召开,探讨了大众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作用与组织形式;马克思主义与21世绍大类社会发展,全球和各国财富的贫富分化及其负效应,国际经济组织的改革与人类社会的进步等问题。

在美国,主题为“占领制度:对抗全球资本主义”的国际左翼论坛在纽约曼哈顿举行,来自全球的4500人参与盛会。论坛支持占领运动,回应现实关切,鼓励对现有秩序提出激进的替代方案。

在欧洲,由比利时工人党主办的第21届“国际共产主义研讨会”在布鲁塞尔召开,来自49个国家的59个共产党和工人党参会,会议呼吁对资本主义危机进行马克思主义分析,澄清粮食危机、环境问题、征服战争、贫富差距、议会制度危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危机等问题的根源,并通过了《停止北约,解散北约》、《在爱尔兰公投中投反对票运动》、《关于阿拉伯世界和巴勒斯坦问题》、《与古巴团结在一起》等决议。在伦敦召开的“历史唯物主义”第9届年会,以“如恶梦压身”为主题,探讨全球危机下马克思主义的复兴、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可能性、社会冲突向社会变革的转换等问题。5月在布拉格举行的哲学与社会科学第20届年会,探讨了各种民主制度与后民主制的挑战、抗议运动、劳动和增长等问题,对其他资本主义信条作出了回应。

在亚洲,左翼经济学者“国际发展经济学学会”在印度金奈召开,会议在“不确定时代的全球经济:资本主义的轨迹与渐进的替代”的主题下,对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格局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举办的“第三届世界社会主义论坛”以“资本主义危机与社会主义未来”为主题,探讨了新自由主义和国际金融垄断、世界格局和社会阶级结构,新帝国主义的特征、现状及发展趋势,世界左翼与社会主义思潮、理论、运动的现状、趋势与前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等问题。

各国左翼期刊扩大马克思主义影响

2012年,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扩大还反映在其对学术和媒体阵地的拓展上。由英国出版的全球性学术杂志《国际思想评论》、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会刊《世界政治经济学评论》,接连刊发针对当前资本主义文化、思想、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领域的反思批判性文章和超越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论文,分别致力于开展国际思想争鸣、文化批判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分析经济现实,旨在分析并解决当代人类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经济社会现实问题,引领世界马克思主义学术交流,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影响。

各国左翼期刊日渐活跃于国际学术舞台。在美国,《科学与社会》、《激进政治经济学评论》和《反思马克思主义》等刊载了大量反思资本主义的文章。在法国,《马克思园地》、《思想》等左翼阵地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观点争取了大量读者。在英国,《历史唯物主义》、《资本与阶级》、《新左派评论》等刊物,从不同角度对当前世界危机演化和未来走向进行了分析。在德国的40个左翼杂志中,《马克思主义杂志》、柏林批判理论研究所发行的《论证》、《卢森堡》(季刊)、《马克思主义创新杂志》影响凸显。日本最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会即经济理论学会创办了50多年的《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史学会发行的《经济》等,学术影响力也在不断上升。

在资本主义多形态危机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各国左翼期刊直面资本主义主导全球的现实,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劳工、女权、能源乃至意识形态等诸多层面,拷问资本主义制度,探讨现实危机的出路和替代方案。

学术论著开展与“在场的马克思”对话

对未来的展望是2012年世界关注的重要主题。各国马克思主义和左翼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解答。如:美国《科学与社会》2012年第2期以“设计社会主义:愿景、规划和模式”为题刊发文章,重点探讨了为什么是社会主义、可行性与协同、激励与觉悟、阶段与生产力、社会的和长期的计划等问题。英国《新左翼评论》刊发戈兰·瑟伯恩的《21世纪的阶级》一文,在新兴经济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对于全球阶级状况作了概览。日本《经济》刊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与日本的选择》、《复刊200期纪念:推荐马克思经济学》等,对未来世界发展趋势和马克思主义前景进行了展望。由《科学与社会》发起的专题讨论,则呼吁从社会层面上占领华尔街、占领白宫、设计美国的社会主义。

2012年,我国加大了对国外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引进,涉及经济学、哲学、文艺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各领域,主要探讨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全球正义、马克思主义发展方向等问题。如《今日马克思》、《神学批判:马克思主义与神学》(第3卷)、《马克思主义与(后)人文学科的任务》、《伊格尔顿和齐泽克的神学与马克思主义:希望的阴谋》、《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机器:政治、辩论和意识形态》、《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马克思的遗产:当代的挑战、斗争与发展》,等等。这些著作引导世人与“在场的马克思”对话,帮助人们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与全球资本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显然有助于在全球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复兴”。

社会主义运动伴随“变革”呼声前行

挽救全球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梦想的彻底破灭,导致人们的普遍质疑。而危机的发展有力地证实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则引发对社会主义的向往。

国际金融危机发轫之初,尽管人们认识到“和资本主义比起来,地狱并不算什么”,但西方社会关于“重塑资本主义”的呼声一直不断,各国民众对其抱有幻想的也大有人在。然而,“重塑资本主义”的主张和政策却屡屡破产。美国推出了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却无法摆脱“财政悬崖”的困扰。欧洲国家试图以所谓“新欧洲模式”,对美国引领倡导的自由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铲掉重来”,却将自身卷进了更大的漩涡。尽管经过两轮“长期再融资操作”和“直接货币交易”,但欧洲至今仍在债务危机的泥淖中挣扎。发展中各国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合理的财政货币政策拖累,经济复苏和社会发展举步维艰。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陷入困境的现实,使“变革资本主义”的主张在全球回响。

只要以极少数寡头为代表的国际垄断资本主导着全球化进程的事实不改变,“变革或替代资本主义”的主张和运动就不可能停止。当全球范围内极少数资产占有者愈来愈富、绝大多数劳动者阶层相对愈来愈穷,甚至资本主义国家政权本身也愈来愈穷时,资本主义从表面的巅峰中急速滑落便难以避免。而其必然的结果,只能是社会主义思潮和社会运动在全球普遍崛起。

 

(原载《社会科学报》2013年1月24日,第二作者为侯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