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理论与政策创新

程恩富 侯为民: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开放策论(上)下

2018-06-20 来源:《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 作者:程恩富 侯为民

4.外汇储备过大产生的利益损失和国际争端风险

出口创汇导向型的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所带来的问题,经过长期的积累,必然使我国在外汇储备规模和结构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首先是外汇储备规模过大。从纵向角度看,在开放过程中我国外汇储备存在着过快增长的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0年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还仅有1655.7亿美元,而2009年末即达到23992亿美元,这一上升势头仍在保持。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10月我国外汇储备已达26483.03亿美元,增长幅度超过了同期GDP增长幅度。[22][1]从横向角度看,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过大,还体现在其相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过高,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接近45%[2],而同期其他各主要经济大国一般保持在25%以下。尽管美国因其美元地位是个例外,但德国这样外贸依存度高达73%的国家,其外汇储备也仅仅维持在不到11%的低水平(见表1)。可见,中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已经不仅仅远远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印度)的水平。

    其次,我国外汇储备结构不合理。对外贸易中产生的巨额外汇储备,因对外直接投资时受西方国家限制,只能投资于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债券。我国近年来已经成为美国的“头号债主”,据美国《华盛顿日报》20101216转述美国财政部月度国际资本的报告,截至201010月我国所持美国国债总额高达9048亿美元。[3]由于我国外汇储备存在形式相对单一和相对集中,使外汇风险也相对增大。外汇储备相对于经济总量规模过高和结构上的不合理,在实践上会导致一系列难题。

    1)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在美元为储备主体且美国是主要贸易对象的情况下,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大,使人民币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本来,将贸易问题与人民币汇率挂钩并没有依据,2005年我国进行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已累计上升约25%,但外贸顺差仍然在急剧增加,汇率并不是造成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但西方国家却将两者挂钩,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过万亿”,已经被美国等发达国家看作是人民币币值低估的最具体表现。在这一借口下,美国等国家已经开始更加强硬地要求人民币升值,并且以各种制裁措施相威胁,导致我国商品出口遭遇较多的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在个别情况下还会激化贸易争端。

    2)加大国内宏观调控难度。外汇储备规模过大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通过货币传导机制干扰国内的经济平稳运行。在现有结售汇制度下,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制度实际上已经导致了人民币的超额发行,并容易使中央银行货币的政策独立性落空。它对国内经济生活的消极影响:一是会引起国内流动性过剩,使资产价格过度上涨,加大经济泡沫风险;二是促使国内非理性投资活动膨胀,扰乱正常的投资活动和生产经营;三是扭曲价格机制,削弱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这些因素,在客观上都加大了我国宏观调控的难度。

    3)导致国民财富大量流失。虽然自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已经开始转向一揽子储备方式,但其中美元储备还是大头,外汇储备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仍没有根本改变,为我国国民财富流失埋下了隐患。外汇储备过高带来的国民财富损失主要通过两种方式:间接方式和直接方式。间接流失主要体现为外汇贬值带来的损失。截至2009年末,中国持有美国国债8948亿美元,比美国国债第二大买主日本持有的7688亿美元还多出1260亿美元。[24]由于中国成为美国国债第一大买主,因此,日趋走低的美元汇率,也使中国成为外汇储备贬值损失最大的国家。而美国则从中国外汇贬值中受益:根据美国会研究局20097月发布的报告,如果没有中国大规模购买美国国债,美国利率将提高0.5个百分点,相应需要多支出国债利息约616亿美元。[4]从直接损失来看,2008年中国持有美国债券组合投资有1.06万亿美元,除了51%美国国债外,还有42%为政府相关企业债券,7%企业债券,其中包括大量的资产支持证券和抵押债务证券。仅我国持有的“两房”债券,就可能高达3760亿美元。尽管我国海外投资损失的数据没有公开,但美国次贷危机后企业倒闭、破产和经济萧条等,直接使我国在美投资的债券,特别是资产支持证券和抵押债务证券遭受重创,使外汇储备蒙受了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

    外汇储备结构不合理,还导致人民币面临着进一步的贬值风险。本来,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为应对金融危机通过了所谓的巨额救市法案,其近8000亿美元救市资金中的很大一部分,主要通过发行债券来筹集。而继2009318美联储首次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久,201011月初,美联储又推出了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继续向市场大量注入货币。这些措施已经导致中国外汇储备因贬值而损失较大。最近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又表示,不排除推出第三轮的量化宽松政策。据部分学者估计,美国为保证经济增长并避免通货紧缩,将不得不启动新的量化宽松政策。[5]如果这一趋势延续下去,随着美元大幅贬值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扬,我国美元资产收益将进一步降低,外汇储备面临的损失和风险也将日益加大。

    5.外贸规模过大导致的经济运行风险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或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总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规模逐年扩大。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发展到2008年的25616亿美元,30年增长了124倍。

    相应地,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在1978年时仅为9.74%2004年和2005年最高峰值时曾一度高达70%200年仍居于66%的高位。[6]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这一指标开始下降,2009年我国外贸依存度降到44.9%[7]2010年后,即使在人民币已经大幅升值的情况下,我国外贸依存度又重拾升势。根据国家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0年秋季)》,2010年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21486.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9%[8];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268660亿元。[9]换言之,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我国外贸依存度重新回到了53.6%的较高水平。

外贸依存度的高低,总是与各个经济体的规模及其所处的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的。一般来说,经济大国、发达国家的外贸依存度相对较低(德国是个例外),而小国、不发达国家的外贸依存度相对较高。[10]但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外贸依存度远远超越于一般发展中大国。仅以2008年的数据进行比较,我国外贸依存度不仅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中国发展水平相近的印度和巴西,其外贸依存度要远远低于中国。(见表2

    过度依赖对外贸易,必然会加大经济运行的风险。一是使国内经济增长受国际市场的影响。2008年“金融海啸”所引发的一系列冲击就是鲜明的例证。受其影响,我国20091月的进出口总值为141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三成。其中出口下降了17.5%,进口下降了43.1%。这是中国十余年来创纪录的两位数跌幅,尤其出口已经连续三个月出现了负增长。[11]二是导致国内生产能力大量过剩。由于国内大量产能主要用于生产出口商品,在实践中必然导致我国生产性投资超越国内真实需求,使总投资和总消费失衡,导致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不合理。三是威胁我国经济安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在交换过程中的实现是一个惊险的跳跃,国内过剩产能生产的大量商品一旦不能在国际市场出售,很容易导致生产过程的中断和阻塞,进而使国内经济发生危机。同时,西方主要进口国家也往往会以此打压我国,威胁我国的经济安全。四是为西方国家打压我国提供了借口。据环球时报报道,我国在对外贸易中产生的顺差,其中有65%来自外企。中美顺差中至少有60%是美国企业的利润,但美在华企业赚走巨额利润的同时,人民币汇率反成替罪羔羊,美国国内竟出现了“中国偷走美国工作”的指责,借口顺差问题对我国进一步施压。[12]

    6.开放型经济运行中的失衡和经济循环问题

    我国利用对外开放的战略机遇,取得举世瞩目的绩效。但是,由于开放型经济是建立在低起点、低层次基础上的,发展至今,它的运行仍然具有高度的粗放、低效和利益流动极不合理的特征,导致某些失衡现象的存在。例如,内需不足形成内需与外需有所失衡;又如,大量外资企业的进入有“挤出效应”和“垄断效应”,形成内外资企业发展有所失衡;再如,国内技术的提升却往往伴随着发达国家高附加值零配件和核心技术进口的增长,形成国外引进与自主创新生产技术有所失衡。国民经济部分失衡的体系,其本身包含着国内资本、国际资本、国内外融合资本三个不同的循环体系,都在影响投资、消费、分配、外贸、知识产权和生态环境等,产生着正负经济效应。

    1)从国内资本来说,为了出口就需要大量要素投入,从而加剧价格等方面竞争,但压低产品价格和压低工资,往往又导致国内消费不足,这又势必依赖出口。这是中国低端参与国际竞争的一种经济循环。在出口创汇型发展战略下,国内的企业本身存在着出口的冲动,这有多重原因:一是存在着政策上的导向,包括存在着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二是由于国内技术相对落后,地方出于增长需要在低技术领域的重复投资,客观上导致企业过度竞争,而国内产能过剩造成国内市场狭小的压力,迫使企业竞相出口。但是,这种出口导向型的发展,却极大地耗费了国内大量的能源和其他资源,并在国际竞价的压力下压低了国内的工资水平,从而导致国内消费能力的下降,并使企业受制于新一轮出口竞争之中。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大量的出口,中国还形成了巨大的外汇储备。其原因也是多样的:一者是因为中国企业因自身技术、管理等因素,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不足,竞争力弱,从而难以“走出去”,一者是因为国际对我国的封锁和打压;等等。由于大量外汇储备的形成,中国出于保值需要购买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及企业债券,却一方面陷于贬值的风险之中,另一方面为国际资本对中国再投资提供了支撑。

    2)从国际资本来说,为了利润和控制中国市场而投资,在这一过程中,它们享受政策优惠,使用低价资源和较高素质劳动力,获取了高额利润后再进行投资。这是跨国公司通过独立投资和控制中国市场等途径形成的一种良性经济循环。国际垄断资本还通过垄断我国信用评级业,来掌握我国资本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进而通过资本市场谋取利益。[13]目前,外资控制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产业和重要经济领域的生产、流通和经营。

    3)从国际资本与国内资本融合来说,大都是外企以外国的资本、技术或品牌等资源投入,形成合资合作企业以后,利用国内生产要素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在国内外销售获取高额利润后再投资。这是外资先投资参股、后并购,或者直接在华并购所形成的另一种经济循环。其经营形式在各地区、各领域的发展呈多样化趋势。

应当指出,在后两个经济循环中,我国有大量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本被低价整合进合资企业中,其品牌、销售网络和人才,同样被以较低廉的价格为合资企业或外商独资企业所用,成为国际资本从中国获益的重要手段,而我国的流行舆论则一律称赞为“引进战略投资者”。总之,目前我国以高度依赖性增长为特征、强调引进和数量扩张为目标、以资源高消耗为手段、以环境损坏为代价的粗放式对外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国内外经济协调发展、特别是“十二五”发展的新形势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

 

 

 

(原载于《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第二作者为侯为民)

 




[1]参见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公布的资料,http://www. safe. gov. cn

[2]2009年这一比重已经上升到48.1%,并且目前仍在保持着快速上升势头。

[3]尚未迟:《中国增持美国债创一年新高》,《环球时报》 20101217

[4]美联社:《中国重返美最大债主地位》,《参考消息》2010228

[5] IMF古拉斯:《美联储可能被迫启动第三轮量化宽松》,《上海证券报》 20101111

[6]历史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数据计算得出。2008年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颁布资料计算得出。

[7]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 //www. stats. gov. cn

[8]《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出口总额21486. 8亿美元》,中国工业信息网http //www. 587766. com

[9]国家统计局:《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68660亿元》,人民网http //finance. people. com. cn

[10]如:根据WTOIMF的数据测算,全球平均贸易依存度在2003年接近45%。其中,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38.4%,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为51%,发展中国家整体水平要相对高于发达国家。

[11]海关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2009211

[12]任安里:《苹果,美对华“逆差”的故事》,《环球时报》2010127

[13]根据国际惯例,一国所有机构发行外币债券的评级均不得超过本国主权信用等级。尽管从总债务余额、财政赤字和外汇储备比重等各方面看,中国政府偿付能力均要优于美国,但2004年以前,标准普尔对我国主权信用评级却一直维持在BBB10年不变,这一评级仅为“适宜投资”的最低级,导致我国企业和金融机构普遍成为不值得信任的BBB以下的“投机级”,为国际垄断资本低价攫取中国国有资产大开了方便之门。世界银行20075月在《中国经济季报》中曾指出,中国银行股被境外战略投资者低价购买,问题不在IPO环节,而是在此前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定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