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访谈

程恩富访谈:灵活调政策 慎对“4万亿”

2018-06-16 来源:来源:《财经》杂志总第229期 作者:作者:王晶 

——2008年中国经济学家年终调查

受外需急剧收缩等不利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呈现迅速下滑苗头,传统的出口导向、投资推动型增长方式已不得不转变。



  2008年底,中国经济面临自亚洲金融危机十余年以来,乃至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受外需急剧收缩等不利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呈现迅速下滑苗头,传统的出口导向、投资推动型增长方式已不得不转变。

  为了将经济拉回快速增长的轨道,2008年底,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通过加大投资、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然而,这些“猛药”能否令经济复苏,尚待时日细加观察。

  时值岁末年初,《财经》继续与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下称景气中心)合作,进行全年宏观经济调查,评价“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效果,并展望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的风险以及政策取向。

  《财经》与景气中心的合作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财经》杂志委托景气中心执行的对经济政策的评论和前瞻性调查,半年一次,自2004年底以来已进行了九次;第二部分为景气中心独立完成的季度经济学家信心调查,该调查独家优先发表于《财经》杂志,并在《财经网》(www.caijing.com.cn)刊出。

  调查遴选了国内有代表性、对宏观经济有研究的百位经济学家,通过问卷了解他们对当前经济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并征求他们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及改革的建议。

  此次参与调查的经济学家有74位。他们是(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巴曙松、蔡洪滨、常修泽、陈道富、陈淮、陈浪南、陈平、陈兴动、陈宗胜、程恩富、程永照、
迟福林、丁宁宁、郭克莎、贺力平、胡必亮、黄少安、黄卫平、金雪军、睢国余、李泊溪、李、李国璋、李善同、李天德、李晓西、李子奈、梁优彩、梁中堂、刘厚俊、刘世锦、刘小川、马晓河、茅于轼、潘云、史晋川、舒元、谈敏、谈世中、唐寿宁、田秋生、王、王广谦、王建、汪同三、王小广、王小鲁、王一鸣、魏杰、夏兴园、夏业良、杨伟民、叶灼新、易宪容、喻新安、袁志刚、曾五一、张宝通、张承耀、张军扩、张曙光、张卓元、章铮、赵凌云、赵敏、赵志耘、郑超愚、郑京平、周黎安、周立群、周业安、周振华、祝宝良、左小蕾。

  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就经济而言,2007年全年和2008年上半年都高位运行,2008年下半年却骤然降温。与此同时,货币和财政政策也出现逆转。货币政策由“从紧”转向“适度宽松”,财政政策由“稳健”转向“积极”。2009年,中国经济面临哪些风险?政府宏观政策能否稳定经济?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景气中心于2008年12月末进行的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显示,2008年四季度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2.43(取值范围在1-9之间),再创2004年一季度该项调查以来新低。调查表明,对当前经济发展中不断暴露的问题和矛盾,以及未来走势的不确定性、复杂性,经济学家们越来越表示出担心。

  货币、财政政策当双管齐下

  在众多挑战与风险之中,经济学家们认为,最应关注的是失业问题。

  调查显示,90%的经济学家认为2009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失业人数增加”。其他风险按选择比重排列依次是“经济增长下滑”(66%)、“社会不稳定”(42%)、“国际经济危机”(34%)、“通货紧缩”(30%)(图1)。

  2008年底,中国政府将2009年政策基调,定位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其中,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方面,2008年下半年,央行已经数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利率已降至2.25%,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的水平相当。同时,中国政府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并实行结构性减税,例如实行增值税改革、提高出口退税率、免征部分营业税等。

  关于未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走势,调查显示,78%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存贷款利率应该“降低”,比三季度高46个百分点;而且,92%的经济学家认为2009年应至少下调两次利率,50%认为应至少下调三次及以上。对于下调幅度,25%认为应调整到低于1.44%,65%认为应在1.44%-2.52%之间,10%认为不低于2.52%(图2)。

  自货币政策转向以来,大型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已从17.5%降至15.5%。调查显示,72%的经济学家认为存款准备金率2009年应调至低于12%,24%认为应调至12%-13%;另有4%认为应调至13%-14%(图3)。

  关于财政政策,调查显示,经济学家普遍建议,财政支出应降低直接经济建设支出,而增加社会性支出,特别是增加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医疗、教育、环保等方面的支出;经济建设支出则要加强对技术改造、
自主创新等的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是减税,即通过税率调整和税制改革,减轻个人和企业的税费负担,提高其消费和投资的能力、意愿,例如在加快落实企业增值税转型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税率,同时继续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当前的经济下滑与信心下降关系密切,因此在实施上述政策的同时,需要有进一步的救急措施。其中一项措施,就是对居民发放购物券刺激消费。

  调查显示,对这一动议,51%的经济学家表示“同意,但限定发放范围”,17%表示“同意”,另有32%表示“不同意”(图4)。

  此外,部分经济学家提出,保持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和适度活跃,对提升大众尤其是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在政策措施的落实过程中,经济学家建议,应增加对执行过程的
监督管理,增加透明性,同时注意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避免政策措施的扭曲。

  2008年上半年起,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一轮健康调整。关于2009年政府是否应该出台房地产救市政策,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经济学家认为政府不应该出台房地产救市政策,三分之一认为应该(图5)。

  经济学家关于房地产市场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力度;减少政府干预,加大市场作用空间;从土地供给、管理制度入手,抑制土地财政问题,降低房地产开发成本;降低各种税费,增加居民购买意愿和能力;增加房地产开发商贷款额度等。

  谨慎对待“4万亿”

  在外需迅速回落、经济增长缺乏动力之时,中国政府紧急推出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意图明显。

  关于“4万亿”发挥效应的时间,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今年下半年可能性较大。

  调查显示,7%的经济学家认为“4万亿”发挥效应时间是2009年一季度,33%认为是2009年二季度,53%认为是2009年下半年,3%认为是2010年,只有4%认为“作用不大”(图6)。

  对于此次政府支出的重点,按选择比重排序,86%的经济学家认为是“增加对居民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开支”,63%认为是“基础设施投资”,48%认为是“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34%认为是“增加对于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的投资”,25%认为是“节能减排和环保投资”,23%认为是“增加保障性住宅建设”,只有5%认为是“鼓励出口”(图7)。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政府应注意避免资源配置不当、腐败等问题和风险。关于大规模政府支出主要应关注的风险,按选择比重排序,79%的经济学家认为是“资源配置不适当”,70%认为是“腐败”,60%认为是“实施过程中的‘一窝蜂’和混乱”,48%认为是“浪费”;此外,11%认为是“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10%认为是“政府收支严重失衡”(图8)。

  至于“4万亿”投资资金的来源,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主要是赤字和外汇储备。调查显示,62%的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大规模投资的资金来源应当是“增加赤字、发行国债、非央行购买”,51%认为应当是“增加赤字、发行国债、央行购买”;58%认为应当是“动用外汇储备”;45%认为应当是“出售一部分国有资产”;还有18%认为应当是“各级政府自己想办法”(图9)。

  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目前中国所面临的严峻经济形势,固然有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的因素,但根本上还在于经济本身存在重大结构性问题。如经济增长对出口和投资的过度依赖,经济增长中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负荷加剧的矛盾未能得到明显缓解,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较大,以及医疗、教育、住房等民生问题突出等。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加大相关领域的改革力度,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作者:王晶 来源:《财经》杂志总第2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