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与评论

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理论创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征程(下)

2021-10-25 来源: 作者:

(二)对西方经济理论的批判借鉴

回溯西方经济学中的价值创造理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白暴力教授对“三要素创造价值理论”进行了批判,分析其内在逻辑缺陷与外在理论困难。白暴力教授指出,“三要素创造价值理论”经历了从原始形式到现代形式的发展过程。其原始形式是200年前萨伊提出的“三位一体公式”然而由于自身三个命题具有内在逻辑缺陷,难以维系。其现代形式是100年前克拉克提出并经后人进一步发展的“边际生产力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仍具有三个内在逻辑缺陷,即资本的测度与新古典生产函数的存在性问题成本函数的成立性问题以及“没有剩余”假定前提的一般性与最大利润二阶条件存在性问题。这些内在逻辑缺陷,外在地表现为对现实问题解释的三个理论困难:分配主体确定的困难“贡献”确定的困难与无所有权要素“贡献”归属问题。这些内在逻辑缺陷和外在理论困难表明边际生产力理论在理论上是不能成立的,故“三要素创造价值理论”是一种错误思想。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张衔教授和云南财经大学薛宇峰教授对置盐定理进行了批判性解构。置盐定理的文献存在着未追究作为该定理论证基础的生产价格说是否成立未深入考察定理所隐含的经济理论基础之真伪这两个缺陷置盐的生产价格完全背离马克思的定义,是商品流通加价的产物,定理遵循的是斯密价值论和李嘉图转形论的庸俗成分,这决定了其与马克思的理论有着本质的区别,是错误的,不能用来证伪马克思揭示的一般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对置盐定理的批判表明,用数理方法研究马克思经济学的经典命题,符合马克思经济学的启发法。但是,运用数理方法的前提是遵循马克思经济学的逻辑和原理,否则就可能出现如保罗·罗默所批评的“数学滥用”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张杨副教授通过对日本马克思主义学者斋藤幸平所著《洪水泛滥之前——马克思与行星的物质变换》一书的评判,认为斋藤幸平关于“资本主义与生态”的研究是对“马克思不存在环境思想”等学界的传统认识所进行的强有力的反驳。但是,斋藤关于物质变换论一方面把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研究物质变换的研究对象,而另一方面又在超历史观的视角下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引向自然科学,并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来代替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其体现出对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的某些误读,即混淆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姚宇副教授以庞巴维克“时差利息论”为分析对象,对其进行了居民行为、厂商行为、社会分配和金融价格四个方面的批判。从居民行为视角,庞巴维克混淆了浪费与消费的关系;从厂商行为视角,庞巴维克混淆了社会储蓄选择与社会技术选择的本根不同;从分配视角,庞巴维克将作为生产关系的市场信用(货币资本)和作为生产力三要素之一的资本品混淆在了一起;从金融视角,利率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而非展现了历史的虚无,但庞巴维克却丧失了在这一领域的历史判断。庞巴维克“时差利息论”尽管对基于个体自利性的市场效率理论和企业家理论有所贡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一定用途,但其意识形态上的严重错误性和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狂妄攻击都要求我们必须对它进行彻底的批判,惟其如此这一理论才不至于沦为敌对势力误导社会公众的工具,才能真正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洋为中用”。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伟东博士后则分析了阿马蒂亚·森对政治经济学传统的批判性继承。张伟东指出,阿马蒂亚·森更重视经济学中的伦理问题,因此也可以说阿马蒂亚·森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的经济伦理学框架,是依据现代经济活动的特征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伦理问题和经济问题的重新梳理,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否定之否定的还原,也是对现代主流经济学的一次深刻的批判。虽然阿马蒂亚·森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传统,但阿马蒂亚·森的生产伦理观又有自身的特点,涉及到事实与价值相互纠缠的复杂关系。

 

四、海派经济学理论与政策创新

海派经济学遵循“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世情为鉴、国情为据、综合创新”的学术创新原则,坚持“思想应当解放而不僵化,学风应当严谨而不‘风化’”的学术主张,以马克思经济学为基点,结合古今中外合理思想,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构建强调综合创新的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派。在此次会议上,一些学者提出了新理论和政策建议

(一)关于新马派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研究

上海财经大学海派经济学研究院院长程恩富学部委员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集体经济和促进共同富裕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新时代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做大做强做优国有经济和公有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当前,应贯彻科技发展自立自强的发展,通过新型举国体制,尽快解决“卡脖子”科技问题,以高科技为基础实现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应按照市场决定一般经济资源配置和管资本为主的原则,由国企自主决策而不是由政府决定是否实行混改;应把做强做优做大国企与国资有机结合起来,消除各种直接或间接相对消弱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影响力控制力的现象;应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促进个阶层、城乡、地区、产业、民族等方面共同富裕的重大作用,坚持在企业内部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严格贯彻以产权关系为基础的按劳分配原则,逐步实行“壮国企、多分红”的改革措施,真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应按照《宪法》条款规定,落实作为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国有经济在

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和公有制的主体作用,缩小因非公经济占比过高而形成的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使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的明显进展;应遵循马克思关于供给与需求关系的辩证思维,同时有效扩大供给侧与需求侧,消除公有经济占比不断降低、过份强调以减少非公企业税费为主的供给侧改革所带来增速下降、财政收支结构不当和贫富拉大等问题。

淮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新建教授从总体上概括新马克思综合学派理论和政策创新的辩证思维进路,指出新马克思综合学派对于中国发展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多年来,新马派创始人程恩富教授及其学术团队秉持“马学为体”的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观,进行了持续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政策和方法创新,表现出对全面性、整体性、系统性,客观性、联系性、发展性,矛盾分析、对立面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原则的全面遵循,对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等辩证思维方法的娴熟运用。新马克思综合学派的政策创新同样表现出辩证思维原则和要求的根本性导引作用,政策创新促进理论创新的实现,而理论创新又有力地指导和推动着政策创新。鉴此,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学派学人理应奠立起高度的学派自信和学统自觉。

谈及中国经济学发展方向,《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孙立冰副研究员指出,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的指向绝不是西方经济学,用现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话语来讲中国故事,必然会庸俗化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中国经济学现代化“全盘西化”是一种错误倾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中国经济学现代化建设的方向选择。

东北大学党的建设研究所所长刘宁宁教授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四个全面”之一,在中国现代化道路上运用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怎样发展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问题上继承和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现代化理论和人类社会发展理论方面创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通过横向比较世界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理论和发展现状,透过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于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借鉴意义,回答“贡献了什么”。通过分析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理论和道路,研究西方发达国家所处的发展困境;研究发展中国家在西方现代化理论指导下的发展状况,分析以人民为中心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超越,回答“超越了什么”。通过分析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主要全球性问题,如贫困、不平等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政治问题等等,探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所展现的理论智慧,回答“示范了什么”。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卢根源研究员认为,立德树人与新马派的“新经济人”有密切关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域中,通过“立德”而“树人”的人是指“天人合一”的人,也就是利己利他经济人,也就是新经济人;而新经济人,蕴含了“天人合一”的规律和传播着“天人合一”的规律。因此,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思想内涵的新经济人,在新发展阶段才能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厦门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李立男教授另辟蹊径,从美学角度论述了社会主义的经济美。对于经济美,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但是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研究。李立男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经济美以及社会主义经济美。经济学作为一种人学,人文特征不容忽视,其使人幸福的目标需要经济美学加以规范和指导。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这决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是为了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出现了经济美的异化,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表现在经济活动上,而社会主义经济美则避免了资本主义经济美异化的问题。当下,社会主义经济美所体现的尺度、经济美所体现的人文关怀、经济学真善美的信念等成为一个重要的探究方向,具有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针对资本逻辑问题,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杨俊副教授从马克思主义政党与资本的关系出发,着重提及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也是一段不断领导劳动阶级成功驾驭资本逻辑的历史进程。而这背后的成功之道就在于驾驭资本逻辑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分阶段精准施策,防止跌入“左”与“右”的泥潭;必须坚持全社会的力量,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与以公有制为主体;必须着眼长远,探索发展资本、利用资本、治理资本、消灭资本的全过程规律;必须让中国共产党在应对与克服资本矛盾的过程中走向成熟与强大。这样的历史进程与成功之道为加速推进当今世界正在进行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造了现实性条件,是超越资本现代性的中国道路。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宋宪萍教授认为,城市社会风险的治理不应该是一种单纯的根植于线性因果关系的“控制思路”,而应该是一种以人为本逻辑引致的多元协同治理范式。这种多元协同治理是通过流程再造和有效的协同机制,形成的互相依赖、统筹兼顾、利益共享、协同创新的动态自组织网络系统。在这个治理框架中,政府组织是核心主体和中心节点,居于全面统筹协调的主导地位,通过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有效调整不同社会结构之间的张力;同时因势利导激活其他组织的内生能力和自治能力,拓展微观社会主体的成长空间,推动市场组织市场化机制的恰当运用和社会公众的实质性参与,实现城市空间从“我”到“我们”的转变,从而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于无形。

关于新马派关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鲁保林教授强调,新帝国主义是全球化金融化条件下垄断资本主义的特殊发展形态。从时间跨度看,新帝国主义孕育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90年代初初步成型,世纪之交臻于鼎盛,2008年后开始走向衰落。新帝国主义既是全球性垄断、高度金融化虚拟化、新自由主义主导的资本主义,也是“一超独霸、多强拱卫”的美国帝国主义。新帝国主义的资本积累和经济循环建立在高负债、虚拟经济和透支消费的基础上,而这些又高度依赖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金融体系,因而维系其资本循环的纽带,必定会随着美国综合实力的衰退及其国家信用的过度损耗而变得异常脆弱。2020年新冠肺炎的全球蔓延,再次暴露了资本主义治理体系的系统性缺陷,疫情必定会激发人们对新自由主义和现行全球治理秩序进行全面反思。随着美国霸权秩序的加速衰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大,百年大变局的历史进程将会加快。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陆夏副教授将目光放在国际资本主义领域。她提到,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金融创新的盛行,当代国际垄断资本形态不断演化,呈现出金融化、联盟化与虚拟化的趋势,形成了以金融垄断资本为纽带的跨国垄断集团、以科技合作为特征的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及垄断资本虚拟化的全球投资基金等形式。面对当代国际垄断资本的新形态及其技术全球化垄断新战略,我们应该积极采取务实措施,趋利避害,顺势而为,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积极引导技术创新的新领域,抢占高科技发展的制高点,打破当代国际垄断资本的全球技术垄断局面,为我国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不同于西方经济学“需要”的概念,“生活需要”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范畴。

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现象,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王虹副教授分析了帝国主义文化殖民对工人群体奇观的塑造。从领土殖民到经济殖民,再到文化殖民,这是帝国主义寄生性和腐朽性本质所决定。为了实现帝国主义文化殖民,需要在对象国家塑造不属于他们自己的“身份形象”。因此,要真正实现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以及世界各个民族的团结,前提就是要打破帝国主义的全球统治,反对帝国主义统治下的“世界主义”,消除控制全球经济政治文化权力的新帝国主义,消除建立在帝国主义霸权利益之上的划分,通过平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实现真正的国际关系民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李静讲师研究了法兰克福学派重要代表人物马尔库的“虚假需要”这一概念,并结合心理学、市场营销、美学等理论对其进行批判分析。虚假需要是外界强加或植入给人的,不是人内心本真的需要,与人的幸福没有必然联系,它的本质在于满足资产阶级对于超额剩余价值的追求。虚假需要通过广告、促销和公关等市场营销手段在全社会广泛传播,给人带来了无尽的精神痛苦,使人进入异化的更高阶段,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如何使人摆脱虚假需要的控制,关键在于个人对受奴役状态的觉悟、制度更替以及审美革命。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后梳理了21世纪美国左翼学者对美国医疗卫生体系所作的批判。美国的医疗卫生体系问题是美国左翼学界长期探讨的热点之一。进入21世纪,美国左翼学者对美国医疗引起的广泛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对美国带有显著新帝国主义特征的医疗卫生体系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刻批判,不仅彻底揭露美国医疗卫生体系以权力分配资源、以资本剥削病患的政治根源和经济内因,而且指出资本主义对自然环境及人的身心的多重摧残造就了“超级病毒”肆虐的时代困局,力图在理论上批判美国医疗卫生体系的深层弊病。这些批判对我国新时代扩展马克思主义研究视野、洞悉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实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福祉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此次会议上,事先经同行专家初评和评奖学术委员会终审,颁发了第程恩富政治经济学获奖作品名单如下:1“三要素创造价值理论”分析——内在逻辑缺陷与外在理论困难(作者白暴力,《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年第5期)2、《对置盐定理的批判性解构》(作者张衔薛宇峰,《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3、《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作者丁晓钦,《政治经济学研究2021年第2期)4、《关于发展家庭农场的若干思考》(作者肖斌,《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第10期)5、《当代国际垄断资本的形态演化与技术全球垄断新战略》(作者陆夏,《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11期)。

作者信息:林超群,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肖斌,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