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缔造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毛泽东同志诞辰112周年的时候,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正式成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出席成立大会,发表重要讲话,并就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办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作出重要指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同志主持成立大会,并就做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工作提出了总的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兼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冷溶同志就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重要意义、主要任务和队伍建设作了重要讲话。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社科院对马克思主义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刘云山同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陈奎元同志和冷溶同志关于办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总体要求和部署,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做好各项工作,以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一、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组建的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科研机构,主要任务是立足国情,放眼世界,立足当代,面向未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十六大以来的最新理论成果,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世界的社会主义实践和思潮。我们必须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把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巩固社会主义学术阵地和意识形态的迫切需要
马克思主义诞生一个半世纪以来,在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出现过严重的挫折;既得到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拥护,也遭到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的仇视。苏东剧变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各种敌对势力大肆进行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活动,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甚嚣尘上。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总想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推翻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6000多万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立一个体现当代中国水平、具有世界领先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以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巩固社会主义思想阵地和学术阵地,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发展势头很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的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中外各种学术、思想和文化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尖锐复杂。还要看到,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我国改革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新任务、新课题,急需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作出新的研究和探索,用一脉相承和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今后一个时期既是我国的“发展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热点难点问题增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任务极其繁重。人们常说,挑战与机遇并存。社会主义要重新振兴,马克思主义要说服群众,必须继续解答当今时代和社会实践提出的各种问题,回击敌对势力和错误学术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给正在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人们以精神动力和理论指导。尽管我国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那部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在国际上处于一流的学术和理论地位,但仍需继续努力。在新形势下,办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术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对于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建设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至关重要
邓小平同志明确说过:“我们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大党,我们自己不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按照实践的发展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前进,我们的工作还能够做得好吗?我们讲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不就成了说空话吗?”[1]党的十六大也强调“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都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而作为近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高成就和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和灵魂——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创新与弘扬,对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早在2004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会议上,陈奎元同志就提出了认真研究如何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问题,强调建立创新体系的根本要求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005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会议将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形成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发挥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的作用,确定为我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重中之重,并分别将其列为实施“六项工程”、形成“五大研究中心”、发挥“四大作用”的首位。建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对于落实中国社会科学院“六五四”发展规划,推进全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是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的重要举措
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是我们党的传统和优势。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全党都要注意思想理论工作,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队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2]正是依靠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党的思想建设,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才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4年初,中共中央专门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强调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强调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强调加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对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至关重要。2004年4月,中央专门召开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全面推进工程各项工作。胡锦涛同志在会见出席工作会议的全体代表时指出:中央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任务,是中央加强党的理论建设的重大举措,意义深远,任务繁重”。为了贯彻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决定在原有马列所的基础上,整合全院乃至全国的力量,新建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我们一定要认清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所担负的责任,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发展目标
1994年初,江泽民同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题词:“加强学习,总结经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中国社会科学院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自2004年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要进一步高扬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建设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既是中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的总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总目标。我们力争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把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建成人才荟萃、学科齐全、体制完善、机制灵活,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和广泛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机构,努力开创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和理论发展的新局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应成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和理论宣传的重要基地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指导社会实践,才能变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凝聚、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有些同志既对研究、宣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没有兴趣,也对研究、宣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没有兴趣,认为这不是学问。这种态度和认识是不正确的。我们要积极动员和组织精干力量,更多地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下功夫,在研究、宣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下功夫,在研究、宣传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指导意义上下功夫,在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上下功夫,在研究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上下功夫,不断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学者应当成为战略社会科学家。我们要正确处理学术研究、理论宣传和对策研究的关系,以学术研究带动理论宣传和应用探讨,又以理论宣传和应用探讨促进学术研究,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真正成为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之一,真正成为现代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和理论宣传战线上的骨干力量。
第二,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应成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项艰巨而崇高的事业,要求建设一支宏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办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关键在人。没有一流的人才,就不会有一流的科研成果;没有学术大家,就不会产生创新性的传世之作。胡锦涛同志非常关心人才队伍建设,强调要抓好培养、吸引、用好人才这三个环节,既要完善竞争激励机制,也要营造团结和谐的环境,还要重视抓好思想教育。《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也提出:“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我们要按照胡锦涛同志关于抓好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的指示和《意见》中造就“三个一批”人才的要求,抓紧做好马克思主义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抓紧做好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骨干的教育和引进工作(包括积极引进持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海外留学人才),尽快把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建设成为培养和造就高层次、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重要基地。
第三,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应成为中外马克思主义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地
马克思主义是全世界工人阶级的“圣经”,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传遍了全世界,为数以亿计的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所信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也取得了从一国到多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特别是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正在加强思想的沟通和学术的交流,掀起世界性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新热潮。胡锦涛同志十分关注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态势,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6次集体学习的主题就包括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这一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不仅要立足中国,扩大同兄弟单位的紧密合作,把国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聚集起来,而且要面向世界,将国际上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其他有识之士联结起来,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而共同奋斗。我们要实施“开门办院”和“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扩大中外马克思主义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的范围和规模,提高交流与合作的层次和质量,努力把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优秀成果吸收到国内来,同时将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优秀成果介绍到国外去,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应积极承担对内和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任务,努力发挥中外马克思主义学术交流与合作的主渠道和高平台的作用。
三、办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举措
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推进和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既为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又提出了艰巨的任务。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振奋精神,紧紧围绕“建设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这个总目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快把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建设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机构。
——加强思想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不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学术研究和理论宣传,而且直接以马克思主义为研究对象,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己任。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3]尤其值得注意的是,1999年西方颇有影响的英国广播公司在国际互联网上举行千年最伟大思想家的评选活动,结果马克思名列榜首。这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和正义的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党中央对我们第一位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分清理论是非、政治是非的能力,增强做好理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要组织和引导科研人员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本功。要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深入持久地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切实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要加强理想信念和纪律教育,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一致。我们只有把加强理论研究与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统一起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才能自觉献身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崇高事业,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学问家和理论家。
——加强学风建设,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办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必须大力提倡严谨治学的态度、求真务实的精神,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恩格斯教导我们:“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4]我们要想在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和宣传方面有所造诣、有所创新,没有“下地狱”的勇气,没有严谨治学的态度,不付出艰辛的劳动,是绝无可能的。学风问题,说到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我们要正确处理老祖宗和新发展的关系,既要一脉相承,又要与时俱进。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问题上,一定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这是胡锦涛同志特别强调的一点。他在中央政治局第26次集体学习会议上指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在实践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要自觉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实践为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力求做到“四个分清”,即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必须结合新的实际不断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建立若干个经济、文化、党建等方面的基层调研基地,深入研究全面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所提出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善于将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规律的认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搞好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提高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办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必须围绕“出人才、出成果、出影响”的目标,切实抓紧抓好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其它方面的建设。现在中央已经批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把马克思主义列为一级学科,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新建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设立五个研究部,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研究部、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一部(研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二部(研究科学发展观、党建和政治以及文化和国际战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研究部(研究国外社会主义实践、国外左翼思想和社会制度比较),基本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各个方面,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把握。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实现科研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现代化,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环境与氛围。要继续整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现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在院内外、京内外选调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聘请一批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专家学者为学术顾问和资深特约研究员并发挥其作用,在建好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内外高级访问学者制度。要认真完成已立项的《经典作家关于阶级、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的基本观点研究》、《科学发展观与经济改革和开放》等国家重大课题,继续积极争取和承担党政有关部门委托的、国家社科规划和社科院批准立项的一批马克思主义研究重大课题。要办好院刊《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年鉴》,筹备出版杂志的英文版,编辑《中外马克思主义文摘》月刊,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英文网站和较完整的资料信息库。要筹划出版《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等,创办世界级的“国际马克思主义论坛”或“全球思想家论坛”,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类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或思想论坛。今年1月,我们已邀请美国共产党经济委员在我院主办的“中外马克思主义学术系列报告会”上作精彩的讲演,并与越南排名第一的国家大学马列研究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今年3月,我们将派学者出席在纽约举办的“国际新左翼论坛”;4月将主办“全国首届马克思主义青年论坛”;5月将召开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政策的大型研讨会。我们要在五年之内选译出版50本国外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代表性著作,出版若干本英文版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的创新性著作,并力争将其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从而扩大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在国内外的影响,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的学术地位和理论影响。
建好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把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创新与弘扬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把我院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原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1页。
[2]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0-201页。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383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