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恩富选集

程恩富:中外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2018-06-15 来源: 作者:程恩富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从中外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可以清晰地看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属性、特点和重要性。

 

 

(一)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主要阶段。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古希腊、罗马时期。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哲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的雏形,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但在这个时期,人们对各门知识的认识基本上还是浑然一体的,没有把自然科学知识与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完全区分开来。在研究方法上,也多以直观、猜测、思辨为主。

第二阶段,文艺复兴时期。在漫长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统治着西方的精神领域,反对任何独立的关于人和社会的研究,把一切关于人和社会的学问纳入神学的轨道。文艺复兴运动高扬人文主义旗帜,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崇尚理性、反对神启,极大地促进了以人自身为核心的人文学科的发展,使关于人的知识从神学和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

第三阶段,1719世纪。在这个时期,一方面,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近代社会分工日渐成熟,为从多侧面、多视角对人类社会进行分门别类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哲学社会科学越来越注重经验概括、实验比较、数量分析和定量统计等各种科学研究的方法。这就推动了研究具体社会运动的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从哲学和其他人文学科中分离出来,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并在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形成了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框架,尤其是在大学扎了根。1857年,一批英国政界人士和学者成立了“全国社会科学促进协会”。“社会科学”一词从此得到广泛运用。

第四阶段,20世纪以来。在这一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和更为广泛的运用。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劳资冲突激烈,种族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社会两极分化加剧,生态和环境恶化,疾病和犯罪现象严重。同时,国际政治格局也发生深刻变动。两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两极对峙到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局部战争此起彼伏,南北贫富矛盾突出等等,标志着世界进入了一个“空前大发展”的时期,也进入了一个“社会问题骤然增多”的时期。这使得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成为一种巨大的社会需求,也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并产生了一些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思潮和流派。比如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实证主义、实用主义、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其中,凯恩斯主义主导西方国家宏观经济运行长达40年之久;新自由主义则以90年代初“华盛顿共识”的出笼为标志,由经济学理论嬗变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念。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诞生使哲学社会科学

发生了根本变化。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空前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蓬勃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思想理论武器。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吸取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成果,总结国际工人运动经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人类学、文学等多方面形成了系统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开辟了方向。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他在领导俄国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回答和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的课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创立了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哲学社会科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列宁以后,各国马克思主义者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取得了程度不同的进展。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巨大。马克思主义不仅影响了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在许多国家的意识形态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20世纪催生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虽然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却充满了勃勃生机,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当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20世纪特别是二战结束以来,西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呈现出以下一些趋势:

第一,西方各国越来越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各国政府都把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例如,1969年,美国科学署所属的“社会科学特别委员会”,提出了一个题为《化知识为行动:改进国家对社会科学的利用》的报告,认为社会科学要比其他科学更密切地关系到许多最急切的国内政策问题。报告要求美国政府更加重视社会科学的研究,增加资助,在白宫增加社会科学家等。同时,西方国家政党非常重视利用哲学社会科学为其提供执政理念、政策咨询。美国有上千个思想库,如兰德公司、企业研究所等,主要为政府的内外政策和重大决策提供形式多样和观点不一的咨询。

第二,西方国家进一步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引导和管理。一是通过财政拨款来影响和调控研究的方向。对从事为政府服务的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研究经费,否则就不予资助。二是通过巧妙的又有明显倾向性的行政和学术手段,排斥和限制左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如美国政府就有法律规定,凡是加入共产党的人,一律不准在教育系统和公务员系统任职,从根本上把具有马克思主义立场的人士排除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的重要机构之外。

第三,哲学社会科学在进一步分化的同时,综合化趋势不断加强。当代许多经济问题、社会问题,都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细致、分门别类的研究,由此产生了一些新的学科。例如,经济学当前已分化为80多门学科,社会学已分化为60多门学科。据统计,目前西方国家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共有2500个学科(包括一、二、三级学科),哲学社会科学约占科学学科总数的2/5。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进一步分化的同时,学科综合化趋势也明显增强。

第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日益丰富和多样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引入了现代科学方法。各种方法相互渗透,交叉融汇,数量庞大。据粗略统计,在西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主要学科中,正在使用的研究方法多达1500多种。其中哲学、经济学、社会学、语言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产生的方法最为丰富,向其他学科渗透、移植的方法也最多。

 

 

(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称之为古代时期(19世纪之前)。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思想文化。尤其是关于人和社会的知识方面,其深刻和丰富是其他许多民族所不能相比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当时最具影响的学派有:儒、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它们分别就天道与人道、名实关系、伦理道德、礼法制度、经济政策、军事以及各种治国主张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思想争论和政治实践,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自汉代开始,随着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儒学一枝独秀,经学和理学等得到很大发展,儒、释、道三家也逐渐融合,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古代思想家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关于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科技、军事、教育等方面的思想和学说,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思想文化成果。

第二阶段为近代时期(19世纪到新中国成立)。我国现代意义的哲学社会科学是近代以后随着中国国门的打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魏源写了《海国图志》等著作,介绍世界地理和社会历史知识。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设立“同文馆”,开始大量翻译西方著作。甲午战争之后,有识之士认识到仅学西方的科学技术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所以开始把学习西方的重点转向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以1897年严复翻译发表《天演论》为标志,中国出现了学习传播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热潮。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等一大批哲学社会科学名著被翻译出版。据统计,京师大学堂从1898年到1911年翻译、出版了西方教科书约60余部100多册,其中属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占62%。在大量翻译西方著作的同时,中国学者开始撰写自己的有现代意义的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如1902年梁启超发表的《新史学》等。与此同时,学校开始设立现代哲学社会科学课程。1905 8月,清政府下令废止科举考试制度,代之以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1903年首次开设了“政治科”,政治学进入中国的大学。1912年,北京大学成立哲学门,这是中国最早的哲学系;同年,设立了最早的经济学系——“商学科”。1913年,北京大学又开设了社会学专业。

我国现代意义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从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逐渐形成的。其标志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形成了以白话文为表达方式的话语系统,为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前提和保证。二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成为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强大精神武器。三是引入了现代的哲学社会科学方法,如唯物辩证法、科学实证方法等。四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学科纷纷兴起,如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等,并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力作,如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蔡元培的《中国伦理学史》、马寅初的《经济学概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等。

早在19世纪末,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及其学说就开始在中国的一些报刊和著作中出现。最早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是1898年出版的《泰西民法志》一书。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的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通过《新青年》等刊物,大力宣传介绍马列主义学说,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广泛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逐渐成为进步知识界的风气。据统计,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初,我国翻译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著作达150多种。1930年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成立,标志着左翼哲学社会科学界形成了有组织的力量。一大批学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围绕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史等问题,撰写了许多重要的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如李达的《社会学大纲》,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等),建立和发展了新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

第三阶段是现代时期(建国后至今)。新中国成立以后, 我们党大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1950年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文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1955 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各大学和研究机构逐步形成了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体系。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指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年,国务院规划委员会制定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十二年远景规划(19561967年),第一次用规划形式提出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主要任务。从1949 年至“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先后建立了15个研究所,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设立了37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这期间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著作,仅编著出版的大学文科教材就达100多种。这些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生了质的飞跃,奠定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这一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也有过偏差和曲折,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

1978年开始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极大地促进了哲学社会科学界的思想解放,极大地调动了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积极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进入了一个事业快速发展、学术气氛日益活跃、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成果日渐丰硕的新的历史时期。在党中央的重视和关怀下,全国各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逐步恢复或成立,各文科或综合性高等院校加强和完善了哲学社会科学基本学科专业和课程。党中央决定在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基础上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1983年,成立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1986年,设立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哲学社会科学呈现更加繁荣发展的局面。特别是江泽民同志在20018月和20024月、7月三次就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表重要讲话。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专门颁发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文件。这些极大地鼓舞和振奋了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我国近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一,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导地位是通过反复比较、选择实现的。在我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开始形成时,马克思主义并不占优势,许多知名学者信奉的是西方其他学说,比如社会达尔文主义、唯意志论等。西化派学者胡适用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挑起了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名的“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但马克思主义凭借其客观真理性,最终被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所接受,确立起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指导地位。

第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始终同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国现代意义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形成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

第三,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过程是中西两种思想文化相互影响和交融的过程。我国现代意义的哲学社会科学是从学习引进西方的理论、思想和方法开始起步的。在早期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有的学者对西方哲学社会科学采取完全排斥的态度,有些学者则主张“全盘西化”,但实践证明,不论采取简单照搬还是简单排斥的态度,都不利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是不可取的。所以,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在积极吸纳古今中外各种学术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这是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唯一正确道路。

 

(原载 《求是》  2004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