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恩富选集

程恩富 伍装:西方经济学范式的缺陷与海派经济学的构建

2018-06-16 来源: 作者:程恩富 伍装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

从整体上说,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按照均衡分析的框架来构建的,这个功劳应首先归于马歇尔。学自然科学出身的马歇尔很自然地从当时居于支配地位的牛顿力学思想体系中获取灵感,从而容易地将其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均衡”引入经济学的研究。均衡分析也为马歇尔企图综合古典经济学和边际效用学派之间的纷争提供了再适合不过的工具,并建立起了以古典经济学的生产成本分析为中心的供给理论和以边际效用学派的边际效用分析为中心的需求理论相结合的新体系。尽管这是一个局部均衡分析体系,但其后继者约翰·凯恩斯称赞马歇尔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哥白尼体系”,通过这一体系,经济宇宙的一切因素,由于相互抗衡和相互作用而维持在它们适当的位置上。

所谓“均衡”,按照马歇尔的说法,就是两种相反力量的均势。在均势情况下,这两种力量处于稳定状态。他运用物理学上的物质运动中作用与反作用的原理,解释经济变量的运动形态,认为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就是市场上两种相互作用的力量,而商品的价格就是由这两种力量达到均势时所决定的。可见,均衡分析法是指用均衡分析来考察经济中若干变量(供给、需求、价格、收入等)之间的关系,将有关变量之间的均衡和不均衡作为解释经济现象及其变化的基本因素。这种均衡分析法实际上指的是一种供求均衡分析法(包括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分析) 。马歇尔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语言描述了此前一百多年前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讲述的故事,这个故事所揭示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经济学的全部历程。虽然马歇尔建立的是局部均衡理论,但它的这种折衷或综合确也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奠定了新的方法论基础,从马歇尔的局部均衡理论到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只是抽象程度的不同和随着变量增加的数学扩演而已。

均衡分析法获得突破性进展的是从供求均衡分析法到纳什均衡法的转变。马歇尔以均衡分析法建立起来的局部均衡理论和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都是以供求所决定的价格制度为研究对象的。这种价格理论是以一些基本假定为前提的:一方面,市场参与者的数量足够多从而市场是竞争性的,参与人之间也不存在信息不对称性;另一方面,对于单个理性人来说,所有其他人的行为都被总结在一个参数里,即价格参数,或者说,个人效用函数只依赖于他自己的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只是价格和收入的函数,而不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其实,这种以均衡分析法建立起来的价格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是较远的。因为这些假设在现实中一般是不能满足的。在市场上,不仅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一般是不对称的,而且人们之间的行为也是直接互相影响的。不完全信息使得价格制度常常不是实现合作和解决冲突的最有效的制度安排。市场参与者行为的相互影响,使得个人效用函数既依赖于他自己的选择,也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纳什均衡分析法正是一种直接描述理性个体或群体之间非合作博弈均衡状态(或合作博弈) 的一种研究方法。从实践上看,经济生活中经济个体之间和经济方面之间直接的对抗或合作以及利益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更加普遍和重要,而传统的均衡分析法的缺陷也日益明显。于是,传统的忽视供给个体相互之间和需求个体相互之间作用的供求均衡分析法,转向直接研究理性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合作或冲突的纳什均衡分析法,既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西方新古典经济学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虽然供求均衡分析法和纳什均衡分析法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区别,但是,在本质上,它们是相同的,即都是以均衡的观念来观察经济现象和各经济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这种方法论建立起来的理论并未能真正揭示出决定供求背后的价值的本质,也未能指出理性个体或群体之间合作或不合作的真正根源。均衡分析法,无论是供求均衡分析法,还是纳什均衡分析法都属于形式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方式,供求均衡和纳什均衡的理论只是对“经济人”假设概念的一种推演。均衡分析框架所构建起来的经济学分析体系,不仅与现实中存在的经济相脱离,更无从解释决定这种均衡背后的本质或规律是什么。

二、形式经济学与实质经济学

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科学描述基本经济现象并揭示经济现象内在的本质联系或规律。经济学总是要通过一定经济形式或抽象逻辑的形式来表达。问题在于,当一种经济学仅仅依赖抽象形式尤其是数学表达式时,那么,这种经济学即沦为一种形式经济学。经济学要通过一种抽象的逻辑形式来表达,但抽象的逻辑形式只是一种工具,经济学的真正任务在于揭示经济体本身是如何运动的。经济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经济是镶嵌在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历史等有机体内的,因而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就涉及方方面面。实质经济学就是透过经济现象来主要揭示现实经济体本身的内在的本质联系或规律[1]。一种真正科学的理论应该是抽象逻辑表达形式与现实存在和运动着的经济体本身相重叠或贴近,并能揭示这种经济体本身的内在本质联系。

从分析框架、理论体系或范式的层面上说,经济学分析范式的区分——形式经济学或实质经济学,对于认识和区别不同理论范式的特征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也可避免经常简单地全盘照搬或全盘否定某一种范式。当我们说某种经济理论是一种形式经济学,是指无论其分析工具、技术体系与理论结构,还是经济理念与价值判断,它都是以描述经济现象的各种联系为其基本特征的,其理论严重地与完整的真实和本质相脱节。由于这种理论过分依赖于形式上的抽象,使其远离实际存在和运动的经济体,因而无论该理论体系的抽象逻辑多么严密,也只是一种形式经济学。相反, 如果一种经济学, 无论从分析技术体系、理论结构, 还是其理念与价值判断, 都是研究现实中存在和运动的经济体, 并揭示了经济体本身内在的本质规律, 那么, 这种经济学即是一种实质经济学, 尽管它也要或多或少地运用抽象的逻辑表达方式。可见, 由于形式经济学总是研究抽象一般的经济范畴, 这种经济范畴比较适合于采用物理学或数学的表达形式, 而实质经济学研究的经济范畴是具体的、现实的, 这种经济范畴是嵌在特定的政治、社会、文化体系之内的, 它主要采用许多社会科学和经济学的特有方法, 如马克思的抽象法等; 又由于形式经济学和实质经济学各自采用不同的基本方法论, 使得形式经济学难以真正揭示经济现象和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性, 而实质经济学能有效地剖析一个社会生产方式即现实经济体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这也说明了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经济学明显不同于纯粹的自然科学。

从方法论上说,西方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是一种形式经济学,这与它使用均衡分析法来构建经济学理论体系密切相关。(1) 均衡分析是描述自然界物质状态的一种分析工具,均衡是牛顿力学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在牛顿的物理学世界中,宇宙万物处于一种和谐均衡的运动体系之中。均衡分析是最适于描述自然界存在状态的分析工具之一。(2) 如果将这种均衡分析法用来分析由人在其中活动的经济生活,则是一种马克思早已清理和批判过的形而上学。其结果只能是对经济现象的一种表面形式的描述,或者是一种对自然科学简单模仿的“黑板经济学”。(3) 用均衡分析法来分析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和经济现象,需要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前提,而许多假设前提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如完全竞争、信息对称和完全理性等等。既然如此,用这种分析法构建的经济学是不可能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运行作真实的全面描述和本质分析的。(4)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永恒的、自然的”暗含假设前提下,运用均衡分析来分析经济现象的形式,必然会使这种描述性的形式主义经济学带有极强的价值判断导向。以上的分析说明,作为形式经济学的新古典经济学是一种具有自然科学的精美形式、与现实严重脱节、且具有明显价值判断导向的形式主义经济学理论。必须指出的是,正是这种均衡分析的方法论将新古典经济学范式中的价值、信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自然永恒的) 、理论结构(宏观、微观相统一) 以及技术体系(数学化的表达) 等等完全统一起来,而这种均衡分析法所架构起来的理论具有形式经济学的一切基本特征。

马克思经济学则是一种实质经济学,从一般方法论上说,它采用的是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科学抽象法的使用为例,马克思的“抽象法”是从具体到抽象开始,这种从“实际出发”的研究方法是科学唯物主义的,有效地避免了经济学的“形式主义”弊病,从而将理论经济学建立在扎实科学的基础上。从表象的具体到抽象的规定,再到思维的具体的整个思维过程,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抽象性和具体性的统一。马克思认为,经济研究的正确途径,应当是从事物的表象到达概念再到达现象的最深处,抽象出最简单的规定,然后研究的进程又“回过头来”,从简单的规定上升到理性的具体,直到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或整体。按照这种方法建立的经济学分析体系就不会是随意杜撰的僵死的公式的堆积,而是能够反映客观事实的经济科学,这有力地表现在《资本论》第一卷到第三卷全书的整体结构对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研究和表述上。这种从抽象再回到具体的方法使经济学的抽象逻辑形式与现实的经济体统一了起来。第二个主要特征是逻辑和历史的统一。历史进程从哪里开始,逻辑就应从哪里开始。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主要命题、概念或范畴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马克思的抽象法不同于李嘉图的抽象法,虽然他始终一贯地使用抽象法,他把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的原理作为分析一切经济现象的基础,从而得出了一些比较科学的结论,然而李嘉图研究方法的严重问题在于缺乏历史观点。他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绝对化、永恒化,在研究经济范畴时,跳过必要的中间环节,直接去论证各种经济范畴的一致性,所以,在他的分析体系中不仅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而且也无法真正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是马克思采用了科学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才使变革后的经济学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上,从而成为一门揭示经济现象背后本质联系和规律的实质经济学。

三、主流经济学范式的拓展与反抗:两种制度经济学

作为对形式主义经济学的某种反思、批评和补充,西方新老制度经济理论在20 世纪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 新老制度经济学的范式比较

1. 两种不同的方法论。一是供求均衡分析法和社会演进分析法。新制度经济学(NIE) 继承了马歇尔的“均衡分析法”,认为社会经济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达到均衡的产物,它用均衡的原则来解释制度, 认为制度是一种供求均衡的结果。NIE 成功地把“需求—供给”的分析框架拓展到制度领域,这标志着制度分析正走向“制度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诺思在《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中,对以前的需求分析框架作了补充和发展,把制度供给因素纳入其分析框架,并特别强调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的作用。D. 菲尼(D. Feeny)还进一步提出了分析制度和制度变迁的启发或框架。[1 ] (P412)老制度经济学(OIE) ——以凡勃仑和加尔布雷斯为代表的广义制度经济学则采用对社会经济制度结构及其这种结构整体演进的方法。二是整体方法论和个体方法论。NIE 对制度研究方法有两个基本点,即经济人假说和市场均衡。显然这种方法属于一种个体方法论。老制度经济学不同意以孤立的个人经济行为来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抽象演绎法,而强调与演进方法相联系的整体方法。OIE 认为,在经济研究中应该把侧重点从正统经济学作为选择者的个人(家庭) 和企业转移到作为演进过程的整个社会总体。

2. 内容比较。一是经济制度和整个社会制度。在NIE 看来,非经济制度是另一种类型的“经济制度”,也是约束经济追求效率最大化的“经济制度”。制度通过提供一系列规定界定人们的选择空间,约束人们的相互关系,从而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减少交易费用、保护产权、促进生产性活动。OIE 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社会制度,即制度的综合或制度文化。OIE 指责正统经济学是一门关于稀缺资源如何配置的抉择科学,认为经济学必须研究整个社会制度,因而OIE 囊括了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内容。它把经济制度当作人类文化的一个部分来考察,而人类文化是许多制度的综合。它认为在社会经济的一切因素中,不存在一种基本因素,在社会发展中要找出经济因素作为基本因素是无用的。二是资源配置制度与制度结构。NIE 内容体系的核心是资源配置制度,它对制度的研究有两个重点:即交易费用概念的一般化和制度变迁的成本—收益比较。而OIE 则着重研究经济制度结构和分配结构,如加尔布雷斯的二元体系理论和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等。

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从方法论、中心内容的比较还是范式特征的区分,新制度经济学属于具有一定实质经济学内涵的形式经济学,而老制度经济学则属于一种反形式主义经济学。

() 简要评价

科斯曾经指责以前的新古典经济学是一种“黑板经济学”(即形式经济学) ,从而引进了交易费用和制度等概念。其实,科斯等人的努力并未能改变新古典经济学形式主义的命运。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于新古典经济学是作为一种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规范性叙述的经济意识形态。难怪法国当代经济史大师布罗代尔强调要把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区分开来——资本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而市场经济是一种现实存在的经济体。[2 ] (P23)

新制度经济学仍坚持以前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自私人”、“资本主义是自然永恒的”等基本假设,沿用从自然科学引入的均衡分析法来构建其理论体系,这种均衡分析法割断了经济学与资本主义现实存在和运动着的经济体之间的联系。新制度经济学眼中的“制度”,只不过是影响均衡分析天平或稀缺资源最优配置的制约条件和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新制度经济学使形式主义的新古典经济学与资本主义的现实经济体接近了一步,但它既未能将经济过程与政治、社会、文化等联系起来考察, 又未能放弃以前新古典经济学的个人主义和均衡分析的方法。所以,从根本上说,新制度经济学是一种具有某些实质经济学内涵而又更具补充性的形式经济学。

老制度经济学是以反形式主义经济学的面孔出现的,虽然它没有十分统一严谨的分析体系和分析工具,但由于其将经济嵌入到社会、政治、文化等系统之内去考察,并特别注重整体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从这些意义上说,老制度经济学比新制度经济学更接近于实质经济学。老制度经济学人文主义的范式特征,使其与现实中的社会经济生活连在一起,它在非主流经济学地位上的这种尝试是有益的和值得借鉴的。

四、构建海派经济学应避免的方法论“陷阱”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之所以用均衡分析法来构建其理论体系,是与其范式的特征相联系的。反过来,这种均衡分析法的使用又加强了其形式主义的范式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规范性叙述。它是在不少片面的或远离现实的假设前提下,通过从概念到概念的严密逻辑演绎而建构的理论体系。尽管它也强调用经验数据来检验这个理论,但从范式特征上说,它只能是一种形式经济学。我们不能把资本主义等同于市场经济(现实经济体) ,因为资本主义是一种上层建筑。博兰尼也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反市场的资本主义。[3 ]作为一种形式主义经济学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具有一种特定上层建筑性质的经济意识形态特点,不仅不等同于资本主义现实存在和运动的经济体,而且与中国现实存在和运动的经济就相去更远了,因而我们不能照搬这种经济意识形态和形式经济学来指导中国的具体经济实践。

中国海派经济学是一般经济学原理与中国具体经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这里“, 一般经济学原理”是指以马列主义经济学为基础,并吸收西方经济学在市场经济方面研究成果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它必须是一种形式与实质相重叠的经济学,本质上属于一种实质经济学。“中国具体经济实践”是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中国公有制主体型市场经济的实践。现阶段,从经济体本身来说,中国经济是一种非成熟的、不完全的市场经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始终是不断扩张的生产力与不断调整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中国经济过程的本质是由一个根本动力所推动的波浪似的前进过程。对于这样一个生产方式历史过程的解剖,主要运用均衡分析法是无济于事的,惟有运用科学抽象法——抽象与具体相统一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等,才能揭示我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的本质内涵。

必须指出的是,在构建中国经济学的过程中,流行一种照搬西方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教条主义倾向。在讨论和研究中国经济问题时,偏好于自私人假说和均衡分析法(局部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或纳什均衡分析) ,一味地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模型和范式来套用中国经济改革实践,结果对中国经济问题的分析不是隔靴搔痒,就是开错了“药方”。须知,运用均衡分析等方法有两个最重要的前提条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自然的、永恒的”和“这是一个成熟的市场体制”。既然在分析中国经济问题时没有这两个条件,照搬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只能是“张冠李戴”。分析中国经济只能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的分析方法,这种实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于解剖中国社会经济的机理和经济运行规律,对于分析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复杂的经济现象是不可替代的。中国海派经济学不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或应用,更不是一门计量经济学,而应当是一种“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即在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点上综合古今中外科学的经济思想,并构建超越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新范式,这是海派经济学的理论实质与特征。尽管在构建中国海派经济学范式时,我们在吸收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和发展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这两方面仍需作出较大努力,但提出避免步入均衡分析等方法论的“陷阱”是完全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科斯,阿尔钦等.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 C] .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2 ]布罗代尔. 资本主义的动力[M] . 北京:三联书店,1997.

[ 3 ]Karl Polanyi. Primitive ,Archaic and Modern Eco2nomics: Essays of Karl Polanyi. Vol. 2. Boston :Beacon Press ,1968.

[4 ] Galbraith , J . K. The New Industrial State[M] .Boston : Houghton Mifflin ,1971.

[5 ] Galbraith , J . K. Economics and the Public Pur2pose [M] . Boston : Houghton Mifflin ,1973.

[6] Mitchell , W. C. Business Cycle : The Problemand Its Setting[M] . New   York : National Bureauof Economic Research ,1927.

[7 ] 劳伦斯·A·博兰. 批判的经济学方法论[M] .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原载《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8期,第二作者为伍装) 



[1] 这里的形式经济学和实质经济学的划分不同于博兰尼等人的“经济的形式和实质”的划分。在博兰尼那里经济形式和实质的划分是从经济和社会、政治、文化等相分离的角度划分的。本文不仅承认这种划分而且是从经济学范式是否属于实质经济学(范式与现实的经济体相重叠) 并是否揭示了现实存在和运动着的经济体的内在联系的角度作出区分的。( 参见Karl Polanyi Primitive Archaic and Modern Economics Essays of Karl Polanyi Boston Beacon Press 19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