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亚洲经济发展需要区域性货币
中国人民币走向区域化和国际化之所以具有可能性,是因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将对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产生深刻影响,处于亚洲经济区域中的发展中国家,只有通过自身的经济发展,建立区域货币体系,才能逐步摆脱美国金融霸权的控制,努力改变不平等的经济关系,以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1997年,东盟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召开年会之际,提出了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的设想,2001年11月在文莱举的亚太经济论坛首脑会议上,日韩等国有关人士就“东亚货币”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2001年初在日本神户召开的亚洲25国财政部长会议上,日本和法国联合发出倡议,呼吁亚洲国家采纳一种不受美元支配的货币体系以避免金融危机。2001年10月中旬,被誉为“欧元之父”的罗伯特·蒙代尔来到中国,也把关于“亚洲单一货币”的憧憬带给参加上海APEC会议的首脑们。东亚地区在经历了20世纪70~8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后,区内各国在经济、政治合作方面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基础。一是东亚地区的区内贸易和投资规模日益扩大,贸易总额占外贸总量的比值超过50%。二是东亚地区经济合作呈现良好的趋势,各国利用资源差异发展多层次合作,还将开辟东北亚经济圈、环黄渤海经济区、印支经济区及新柔佛增长三角带经济合作的新局面。中国是亚洲区域中的一个发展中大国,在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着一定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在参与全球金融活动与规则制定的基础上,将更积极地参与亚洲区域的货币金融合作,支持亚洲货币基金(AMF)的建立与发展,努力与周边国家一起为亚洲经济、金融开放创造良好的公共环境,已经形成了亚洲经济发展深深地依赖中国的新格局。
有人认为,东亚出现区域性货币是很遥远的事,理由是各国在政治上难以形成共识,在历史文化上差异太大,难以保证区域货币联盟的好处。这种观点是有一些道理的。但是,中国加入WTO,标志着国内市场经济日趋走向国际化,中国人民币就有可能成为区域性货币。这是因为:日元信用关系严重疲软。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泡沫经济的负面影响仍然存在。2000年以来经济更是持续低迷,破产企业增加,失业率创记录,金融资产大缩水,银行呆帐120万亿日元,银行体系处于瘫痪状态。由于国债余额对GDP的比例已超过130%,国家财政处于崩溃边缘,再加上美国2001年经济不景气导致日本出口额减少,美日汇价急剧波动,就在2002年1月22日这一天,日元兑美元一度达到3年来的最低点,即133.82。日元贬值导致了日本金融动荡和经济恶化,正如日本中央银行行长速水优于2002年1月21日在日本银行地方经济季度会议上指出:“日本经济恶化的现象是普遍的,包括出口和资本支出下降,个人消费低迷,物价下跌,日本经济正在迅速下滑,而且随着日本政府实施激烈的经济结构改革,日本经济还将进一步恶化。”日元贬值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导致了日元信用关系严重疲软,金融中心地位相对下降。
日本长期存在着政治历史问题,影响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人们的感情,有碍于对日元信任度的提升。从地缘政治上看,亚太地区存在着“中美日”大三角关系,美国因全球利益不愿意让日元区域化。当日本1997年提出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的建议时,就曾遭到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反对。从历史上看,日本侵略过东亚许多国家,这些国家宁愿接受美元或人民币也不愿接受日元。从制度上看,东亚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政治意愿逐步形成共识,中国同东盟在10年内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走向,客观上都为人民币的区域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人民币币值稳定,且有良好的国际信用关系。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赢得了亚洲乃至世界各国的颂扬。特别是自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始终承诺人民币不贬值,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信任,也使八国集团和亚洲一些国家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可信赖的合作伙伴,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离不开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积极赞赏欧盟提议的“经济安理会”和美国提议的“7+1+1”框架组织(即在七国集团的基础加上俄罗斯、再加上中国),尽力发挥自己在国际经济事务中应有的作用,并建立了这种良好的国际信用关系,这为人民币逐步走向区域化和国际化创造了适宜的国际环境。
上述分析的结论是:若能实现在与日本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亚洲货币基金,或者暂不排斥本国货币存在的前提下规划发行“亚元”,对中国都是利大于弊的。不过,在此之前和之后的一个较长时期内,中国还是要积极推行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
二、人民币逐步走向区域化和国际化是提高国际金融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中国加入WTO,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风险,而要充分利用各种机遇和化解市场风险,提高国际金融竞争力,就必须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这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在金融管理的要求上,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要求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拓展业务范围,中国的银行要更多地走向世界,在资金运用、业务品种、服务手段、工作效率以及利率和汇率的风险管理等方面对银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人民币国际化还将在更深的层次上沟通本币与外币之间的联系,加强本币供应量的调节,改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能力,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银行体制和金融市场体系,提高银行生存和发展能力。
二是在金融管理的目标上,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能减少汇价风险,有利于促进对外贸易的更快发展。过去我国对外经济交往都使用外币,汇价风险很大,一旦使用币种不当,就要承受巨大损失。如果人民币成为区域性或国际性货币,在国际间往来时就可以争取更多地使用自己的货币,使汇价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
三是在金融管理的效果上,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能减少因使用外币所引起的财富流失。把本国货币作世界货币发行,客观上是把别国的资金筹集到本国来,为本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美国战后及近10年之所以能维持经济霸权地位,财富有较快的增长,是同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密切相联的。
四是在金融管理的质量上,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能提高国际化金融服务水平。因为它客观上需要中资银行必须更多地面向世界,提供符合国际化要求的金融服务。
五是有利于改善外商投资和经营环境,减少外商投资利润汇出风险,保护外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增强外国投资者的信心,更合理地引进外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率。
总之,人民币逐步区域化和国际化,就是日渐掌握一种区域性和世界性货币的发行和调节权,这对于全球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以及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地位均至关重要。
三、中国经济发展为人民币逐步走向区域化和国际化创造了日趋良好的条件
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看,这些良好条件主要表现在:
1.中国的经济规模和综合国力已有明显提高。目前,中国由GDP所显示的经济规模名列世界第六,再10年将成为仅次于美日的第三经济大国。我国的综合国力现排名世界第七,今后大体上每10年递增一位。
2.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八五”期间,中国外贸按现行可比价格计算,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9.5%在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和制产品各自所占比重,出口约为1:1,进口约为1:3,贸易结构的低级化非常明显;在“九五”期间,尽管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承诺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的前提下,中国外贸仍保持一定增长,上述比重均变为1:4左右,标志着中国已基本实现了出口贸易初级产品和精加工产品,向工业制成品和精加工产品的结构性转换;“十五”期间,在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和外贸交易量方面,都有新的提高。
3.引进和利用外资成效显著。按可比汇率计算,对外商投资企业依存度已由1990年的4.9%,上升到2000年的30.97%。引进和利用外资的规模连续多年居世界前列。20世纪末,已有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20多个中心城市设立代表处500多个,分支行等营业性机构120多家,在华金融资金总额已超过600亿美元。
中国有5000余家生产和流通企业积极到海外投资经营,已遍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跻身国际经济舞台。我国银行业在海外的分支机构已达584个,仅中国银行一家海外分支就遍布19个国家和地区,达521个,海外机构资产总值、存放款总额大幅度增加。国有工、农、中、建等四大专业银行,均已进入世界最大500家之列。
4.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效果显著。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系统于1994年4月正式联网运作,标志着我国外汇市场进入了规范和发展的新阶段。进入1996年,全国统一金融拆借市场宣告成立,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及时提出人民币远期外汇买卖,并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的可兑换。这些举措表明,中国外汇管理和金融市场正朝着有利于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乃至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5.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自从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从波动走向稳定。如1994年汇率并轨时的8.7:1美元,近几年一直保持在8.27:1美元的汇率,其原因除了与汇率并轨时人民币率定值偏低以外,主要在于外汇市场持续供大于求。近几年来我国出口创汇形势较好,外汇储备猛增,到2001年底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居世界前列。在世界经济衰退的形势下,中国人民币汇率仍保持不变,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特别是周边国家的边贸往来频繁,人民币成了主要的计价流通工具,并大量流入周边国家和地区,信誉很好,增强了人们对人民币的信心。
6.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国民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基本框架已确立,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应有的基础性作用。伴随财政、金融、外汇、外资、投资和流通等领域中的改革正在深化,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效果明显。
四、推进人民币逐步区域化和国际化的若干对策
首先,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进程,需要有牢固的微观基础,这就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因为,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进程,将国外与国内两个市场体系融为一体,客观上迫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参与国际竞争,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将直接影响到国内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本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一是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切实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二是应当加速建立“三控型”民族企业集团。所谓“三控”,就是控股(资本)、控牌(品牌)、控技(技术),只有实行“三控”的企业才是比较安全的民族经济。三是从根本上提高企业适应国内外两个市场竞争的能力,以适应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进程中所需要的全方位开放度,切实做好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的基础性工作。
其次,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进程,需要加强和完善以商业银行为中心的信用制度,并加大在国外推行人民币兑换业务。因为,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属于货币经营范围,它包括国内经营和国际经营两个部分,两者都需要通过建立良好的信用制度来协调运行。要把信用视作金融业发展的生命线,不断完善适合国际要求的信用制度。目前,在世界各国经济交往中,要为人民币可兑换创造条件。如在旅游业相互开放的国家中,尤其是在东亚国家推行定额人民币兑换该国货币。现在,在泰国、越南、缅甸、朝鲜、蒙古、俄罗斯、香港和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人民币可以全境或局部通用(缅甸等已规定中国游客可自由携带6000元人民币入境并用此付费),但在整个东南亚地区流通的人民币不过二、三百亿元,而我国人民币总发行量为16000亿元,只占不到2%人民币在一定程度上的区域化也只是国际化的始点。同时,要大力推行在发达国家推行人民币兑换该国货币的措施,为提高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第三,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非对称利率市场化机制。非对称利率市场化是相对于完全自由的利率市场化而言,是指以中央银行利率为核心、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存贷利率为基础的市场利率体系。
从世界金融发展历史来看,利率市场化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完全自由的利率市场化,它以发达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为基础。从有关国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践看,如果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一旦利率放开,完全由市场决定,利率波动就比较剧烈,就会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深刻教训。因此,这种利率市场化模式不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改革目标。另一种是非对称利率市场化模式,它是以比较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利用经济手段进行适度干预为前提。因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资本的相对稀缺,若通过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就无法满足资金的要求,因此,只能通过政府对利率的干预来增加资本积累。可以这么说,非对称利率市场化在一定条件下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发展起着其他因素所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从实质上看,它是一个博弈过程。因此,这种利率市场化模式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的认可。
为此,中国要根据非对称利率市场化模式的要求,建立合理的利率市场化机制。(1)要尽快完善短期资金市场和长期资金市场,这是建立非对称利率市场化机制的基础。(2)要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中央银行间接管理和规范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利率水平,并按照商业银行规范经营的要求进一步公开市场交易,这样,才能使利率波动成为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3)要注重利率市场化的实际绩效。一是在放开同业拆借利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原利率的市场调节机制。主要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结算清算效率,加快资金划转和清算速度,以便及时地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同时要增加信息提供,降低交易风险,特别要放宽市场化准入标准,将境外资金纳入同业拆借市场,扩大和发挥金融市场的功能作用。二是在国债市场上,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利率市场化作用的国债市场联动机制。因为,国债市场利率具有交易量大、信息披露充分等特点,根据利率市场化要求,国债发行可采取全额招标或拍卖等方式,在保留底价和基本承销价的前提下,适当扩大招标或拍卖价格的变动区间,便于投资者自行确定国债发行率,以此推动其他金融资产的利率市场化。三是在银行存贷关系上,进一步实行存贷款利率的动态机制,调节企业和居民的经济行为和消费行为,引导资金按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流通,使社会资金供求达到动态的平衡,从而避免金融风险,维护社会经济稳定,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内在基础。
第四,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进程,需要高度重视和改进开放中的金融监管问题。
(1)积极消除金融隐患来加大金融监管力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未正式产生过金融危机,但近年始终存在一些金融隐患,如银行资产质量不高,不良贷款比重较大;某些地方金融秩序混乱,非法集资现象突出;不规范运作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较多;证券、期货和股份制运行与操作的漏洞较多;金融立法和执法均有疲软之处,致使金融犯罪现象较为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必须严格立法和执法,并辅之以诚信教育。
(2)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监管体系。为了形成稳定的金融市场秩序,保证货币国际化目标顺利实现,一些国家根据本国的国情,建立了各具特色的金融监管体系。中国过去的金融监管体系是以封闭型为特点,在中央银行内部没有成立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如中央银行监管一司负责对国有银行进行监管,中央银行监管二司负责对非国有银行进行监管,中央银行合作金融机构司负责对合作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尽管职责明确,但监管效果不理想,这是导致当前金融监管疲软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要改变现行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置,建立和健全一体化的开放性金融监管体系,对各类金融机构进行统一的有效监管。
(3)健全符合金融监管要求的金融安全网。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金融安全网建设,主要是为了防范由于一家银行倒闭,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众多存户挤兑,致使许多银行发生连锁倒闭的系统风险现象的出现。金融安全网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即通过设立存款保险公司,向金融机构收取一定的保险金,对在该金融机构的存款实行保险,以防止金融机构经营中所产生的系统风险。二是建立最后贷款制度。中央银行充当最终贷款人,在金融危机期间向有困难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资金贷款,以防止银行连锁倒闭和金融危机的爆发。
(4)面对金融日趋自由化和美国为首的国际金融霸权的新态势,中国既要深化国内金融体制的改革,迅速提升本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也要循序渐进地适时开放金融领域,强调有理、有利、有节,还要加强对国际游资的防范与管理,严格监督外资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
参考文献:
[1]程恩富.西方产权理论评析[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2]程恩富.中国海派经济论坛(1998)[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3]程恩富.中国海派经济论坛(2001)[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程恩富.当代中国经济理论探索[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5]孙兆康.人民币国际化的一种理论解释[J].金融教学与研究,1998,(1).
[6]姜凌.人民币国际化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世界经济,1997,(4)
[7]姜凌.人民币国际化——跨入新世纪中国金融行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金融与经济,1999,(3).
[8]Krugman,Paul. R,Currencies and cries,The MIT Press,1992.
(原载《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11期,第二作者为周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