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恩富选集

程恩富:反思和超越新自由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

2018-06-20 来源: 作者:程恩富

经济全球化可以从两个层面来描述和界定:一是从生产力与经济关系一般意义上说,即经济全球化描述的是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流动日益加快、经济活动在各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的趋势;二是从现阶段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上说,即经济全球化描述的是美国等资本主义强国主导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控制和扩张的趋势。轻易地全盘否定或肯定经济全球化,并由此来制定战略和策略,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不仅要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和特点,以及正负效应,而且还要理解反全球化运动的特点和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深刻地认知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生产力与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的基本矛盾,准确地把握处于激烈博弈中的世界经济非线性和非均衡发展及其最终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的成因与特点

从资本主义国家开拓世界市场,向外扩张,并推行各种殖民主义措施开始,经济便渐渐地全球化了。相比之下,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则具有如下的动因和特点:

第一,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是与知识经济,尤其是信息技术相适应的。在全球化的国际经济关系中,不仅有货物、劳务和资本的大规模国际交流,而且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们提供了一种便捷的国际交流手段,使国际经济关系更加紧密。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全球化。这句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20世纪70年代所出现的“小的是美好的”说法,即把一些大型公司加以分解。20世纪90年代重新掀起大规模的并购高潮,其原因是信息技术使跨国公司内外部的信息成本和管理费用降低了。

第二,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是以多元的行为主体来构成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的。除国家之外,企业尤其是现代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的作用日趋增大,它们把自己的生产、投资、销售等活动的场所遍布全球各地,实行全球经营战略。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形成了当代国际经济关系空前巨大和严密的全球网络,把世界各国的经济大多包罗在内。据统计,全世界目前40%的产品是由跨国公司生产的,70%-80%的国际贸易是由跨国公司从事的。

第三,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是市场体系和市场经济体制来沟通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的。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不仅国际货物贸易空前扩大,资本流动成百倍地增长,而且国外直接投资、劳务贸易、科技贸易、信息传播、人员流动、国际旅游等领域都有了迅猛的发展。这些领域互相促进,互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完整而发达的市场体系。这个世界市场体系和市场体制把各国的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各国在各个领域内发生着广泛的经济关系。

第四,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最有竞争力的西方强国在国际事务上具有垄断和霸权,它们力图将自身的生产方式逐渐扩展到所有的国家。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正如吉登斯所言,美国深刻而突出地影响了新的全球秩序的形成。从某些方面看,美国企图把它的宪法条款推及全球。

第五,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同经济区域化和经济集团化并存。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迄今为止,世界上已出现了144个区域性经济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查的数字为68个;而日本贸易振兴会推算的数字为101个。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公布的数字则显示,从1948年到1994年,世界上先后出现过109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其中,2/320世纪90年代的产物。目前,至少已经有146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以上各种形式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在集团化方面,迄今出现的经济集团有:七国集团、七十七国集团、二十四国集团等。全球化和区域化并存的另一个印证是,随着全球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区域的内部经济流通也在加快。如1993年,北美、欧盟和东亚三个地区占全球出口贸易总量的76.8%。目前,欧盟国家有1/3的对外贸易是在其内部进行的,亚洲国家的一半外资也是来自其他亚洲国家。

二、经济全球化的正负效应

从理论上说,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它为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可能性。作为全球经济组成部分的各个国家,可以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发挥自己特有的优势,从而实现优势互补,总体上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增长。在这一过程中,发达国家凭借其在资本实力和科技上的优势,要比发展中国家获得更大的利益。

第二,它为在全球范围内发挥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提供了可能性。在不断扩大的逐步统一的世界大市场中,各国面对着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必须努力改善生产经营活动,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生产。这一切都会有效地扩大世界的总产出水平。同时,激烈的国际竞争还会刺激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使科技成果在世界范围内更快地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刺激全球经济增长。

第三,它为加速产业结构的世界性合理调整和高级化提供了可能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际直接投资与技术转让这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导致世界性产业结构不断获得调整和升级。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加快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加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当然,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也能够继续保持在这方面的优势地位。

第四,它为解决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提供了可能性。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资源、人口、卫生、暴力、犯罪、掠夺等问题是各国和地区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倘若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能充分认识并积极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有三个“可能加大”:

第一,可能加大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经济发展中,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它们的获益也大大超过了发展中国家。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指标相差悬殊,这就使得南北国家的发展不平衡差距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扩大。而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又主要体现在对外贸易、科学技术力量等方面。

第二,可能加大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性。例如,1994年墨西哥发生的金融危机、19952月巴林银行的倒闭、19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近年阿根廷金融和经济危机,以及与国际金融密切相关的苏东国家经济的大规模倒退、日本经济十多年启动不起来、处于强势经济地位的美国所发生的衰退等,都对世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充分说明,世界金融市场在有所发展的同时也会给世界经济带来消极影响。

第三,可能加大世界经济发展的矛盾性。当代资本主义的矛盾错综交织,使全球经济充满了不平衡、不协调、不稳定和各种风险与危机。在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战、货币战接连不断,并波及到整个世界。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凭借它们的经济实力和在世界中的优势地位,对别国的干预、制裁、威胁愈演愈烈,甚至悍然发动军事干涉和侵略。这理所当然地引起其他国家的反击,从而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矛盾、摩擦和斗争。这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样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利弊有三种可能性:利大于弊、弊大于利和利弊相当。对特定的主体来说,重要的问题是要弄清楚对谁利大于弊,对谁弊大于利。对少数发达国家来说,肯定是利大于弊;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利弊具有不确定性;关键取决于原有综合经济实力和现行开放和发展对策。前几年,中国与非洲40个国家联合签署的《中非论坛公报》中曾提到,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风险大于机遇。

2000722日,德国《新德意志报》发表了《全球化、美国谋求霸权和基辛格的担心》一文,引用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观点,全球化对美国是好事,对其他国家是坏事,因为它加深了贫富之间的鸿沟。200063日,德国总理施罗德发起了有美国、德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等14国政府首脑参加的柏林国际会议,会议通过的《21世纪现代国家管理柏林公报》强调,不能听任全球化任意发展,因为全球化没有给所有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带来利益。联合国2000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穷国和富国、穷人和富人的鸿沟。美国总统经济顾问罗伯特.吉尔平也指出:“在历史上,所有的国际体系都是有等级的,既有处于主导地位的国家,也有居于服从地位的国家。过去从来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平等民主的国际体系⋯⋯强国决不会让产业以及权力分配这种至关重要的事情听任各种市场力量的摆布。[1]

三、世界反全球化运动

对经济全球化和反全球化都是必须严肃认真加以研究的重大问题。因为在我们这个地球上,一方面是全球化舆论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反全球化运动风起云涌。

199911月底12月初发生在美国的“西雅图风暴”,拉开了世界范围的反全球化运动的序幕。有4万人组成的全球化抗议者队伍与警察在整个西雅图发生全面冲突,警察逮捕了310人,另有多人受伤。反全球化运动与推进全球化的国际峰会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举行,前者与后者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是反全球化运动的第一种形式。

反全球化运动的第二种形式是,与推进全球化的国际会议在同一时间,但在不同地点举行。前者对后者进行远程对话和抗辩,但不发生正面和暴力冲突。从2001年开始连续举办五届的“世界社会论坛”就是如此。例如,2002131日至25日,在“世界经济论坛”于美国纽约召开的同时,反全球化的“世界社会论坛”在巴西召开。有100多个国家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而在巴西则有150多个国家参加“世界社会论坛”。“世界社会论坛”反对“由自由市场控制”的全球化,反对“新自由主义的过分做法导致的灾难、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其宣言主题是“为了抵制新自由主义、军国主义和战争”。据埃菲社报道,参加“世界社会论坛”的人数高达6万人。又如,2005126日,在巴西阿雷格里港举行了一次近20万人参加的“期盼和平游行”,拉开了“世界社会论坛”第5届年会的序幕,来自120多个国家的7.8万名代表和6000名记者与会。在为期6天的会议中,有约5700个非政府组织进行了2000场左右的辩论和宣传活动。

世界上不少地方举办的全球化论坛,有的实际上是反全球化运动的第三种形式。这种形式的反全球化国际运动,与推行全球化的国际会议不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举行,而是一种独立行动。比如,哈瓦那全球化论坛已经举办了三届。又如,2002116日至10日,“欧洲社会论坛”会议在佛罗伦萨举行。来自32个欧洲国家的约420个社会和民间团体的代表以及来自世界各地近4000个组织的代表共2万多人参加了会议。历时五天的会议分别召开30次大会和160场研讨会,议题有“新自由主义与全球化”、“南方贫穷问题”、“公平贸易”、“战争与和平”等。2002119日,来自欧洲各国的上百万人在佛罗伦萨参加“欧洲社会论坛”发起的大规模反全球化、反战大游行,示威者的口号有“反对资本主义全球化”、“坚决反对美国对伊战争”、“反对美国称霸世界”、“反对新种族主义”、“反对公共服务私有化”、“打倒跨国金融资本”、“不要转基因食品”、“保护森林,保护水源”、“反对野蛮掠夺地球”等。

依我所见,反全球化运动至少具有如下特点:(1)它是一种有广泛社会基础的特殊的国际运动,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其锋芒一开始就直接指向以美国为首的主导全球化的七国集团,以及依照七国集团制定的规则推行全球化的国际经济组织,因而其主流并非反生产力和经济关系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甚至可以说是“正经济全球化”,即反对和纠正“负经济全球化”或经济全球化的负效应,主张“拨乱反正”的经济全球化;(2)这种反全球化运动发展十分迅速和活跃,在1999年底西雅图拉开反全球化运动以来,全球已举行了近40次万人以上的大规模反全球化游行示威和聚会。

那么,是什么人在反对全球化?从西方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看出,参加反全球化的队伍是由许多国家的多种非政府组织和多方面、多阶层人士组成的,具有相当的广泛性,既有来自西方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又有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非政府组织;有的是来自西方国家的社会活动家、学者、文化人士、环境保护主义者、消费者利益保护者、宗教界领袖;有的是来自西方国家的工会领导人和劳工。其中,既有全球化的直接受害者,更有全球化直接受害者的利益代表者。

现在要进一步追问,反全球化的原因是什么?从西方国家媒体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反全球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中国经济学家吴易风看来,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球化扩大了贫富差距,既扩大了富国与穷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加深了南北矛盾,也扩大了各个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第二,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和跨国公司联手利用贷款和债务进行不合理的国际分工,通过全球化推行包括金融殖民和技术殖民的新殖民主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一定灾难。第三,发达国家推行全球化会使本国工业空心化,减少本国的就业机会。第四,全球化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第五,发达国家利用全球化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环境危机,进而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平衡。第六,发达国家通过全球化侵犯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侵蚀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和经济稳定,损害发展中国家的独立[2]

需要在此指出的是,反全球化运动参加者的复杂性,决定了反全球化运动目标和性质的复杂性。从要求废除贫穷国家债务到保卫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和传统,从维护民族独立国家的主权到反对新殖民主义和新帝国主义,从反对跨国公司接管世界到反对资本主义,从反对新自由主义到反对赌博资本主义或投机资本主义,从要求建立一个没有军队的世界到要求建立一个没有公司支配的工人的社会,反全球化运动色彩斑斓,目标复杂多样,甚至会鱼目混珠,指向有误。对此,应有清醒地认识。但就其主流来说,它仍不失为是一种具有广泛社会性和一定进步性的国际运动,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存在着某种同盟联系,一些国家的左翼学者在其中也起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四、反思和超越新自由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

从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实践中可以揭示出其根本矛盾,即一国内部的经济不断社会化与生产要素的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国际社会的经济不断全球化与生产要素的私有制和国有制之间的矛盾,以及一国和全球经济的无政府或低秩序或弱调控状态,必然导致一国或全球经济的紊乱和衰退。这些根本矛盾的产生,首先是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及其运行规律所决定的,同时也与政治和文化制度密切相关。换句话说,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上述矛盾,必须走向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认定的公正和有序的经济全球化,否则,各种危机、混乱、暴力、犯罪与贫穷等难以较快治理,这是由科学观察所得出的结论。

疑问之一: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能阻止这一历史必然趋势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它的基本内涵与特点是逆历史大时代和大潮流而动的,是在凯恩斯主义基础上“倒退”、“回归”(回归斯密)的现代自由主义,在国际上又称之为新保守主义经济思潮。

这种右翼思潮具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主张非调控化,推崇市场原教旨主义,反对国家干预。尽管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不可能完全拒绝利用国家干预来稳定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但推崇“市场万能”的市场机制作用,强调国家对经济运行和经济活动的调控与干预越少越好,一切顺从自由市场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这是新自由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二是主张私有化,宣扬“私有产权神话”的永恒作用,反对公有制。新自由主义是私有化的狂热拥护者,认为私有制经济具有自身内在的稳定性,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下,私有经济能够自动地实现经济的均衡,使经济稳定在可接受的失业水平上;认为私有制经济的最大好处在于它保证了个人的自由,私有制不仅是有产者个人自由的最重要保证,也是无产者个人自由的最重要保证;在鼓吹“私有产权神话”、“科斯谬误”(均为美国斯蒂格利茨用语)的同时,还极力反对公有制。三是主张全球自由化,维护美国主导下的自由经济,反对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新自由主义把市场原教旨主义推广到世界范围,从理论与政策上推行私人跨国公司支配下的全球自由贸易和自由金融,颂扬实行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的美国通过控制国际经济组织来主导世界经济运行,不赞成许多国家要求重新建立或健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合理意见。四是主张福利个人化,强调保障的责任由国家向个人转移,反对福利国家。新自由主义认为,基于高税收政策的“福利国家”导致经济上的低效率,弱化了人们工作、储蓄和投资的动机;“充分就业”政策减少了私营部门的劳动力供应,使经济发展缺乏弹性;以养老、就业和医疗等为主要内容的全民福利,摧毁了个人自我照顾的能力,增加了个人依赖国家的惰性。

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行双重标准的新自由主义类型经济全球化理论及政策,其目标是,建立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全球经济秩序和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其结果是,一方面拓展了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有所缓和;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新的矛盾和危机,特别是加剧了发达国家内部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两极分化,引发了国家层面的反对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斗争。拉美和俄罗斯等国便是明证。

疑问之二: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能阻止这一历史必然趋势吗?答案也是否定的。实证分析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相对繁荣,不能单纯从一般意义上的新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来诠释。全面地观察,主要有两类原因:一是出于高科技推动的生产力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经济关系、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的调整,这是一般因素;二是特殊原因,如苏东国家的削弱和经互会的解体等,使美国在资源、市场、技术、人员和军火等方面获利巨大;包括金融在内的经济霸权主义的特殊地位,使美国成为较为安全的贸易和投资场所,是贸易逆差最大和资本净流入最大的国家,并通过大量发行美元、各种对冲基金、控制国际经济组织,来主导制定和推行较有利于美国的国际经济秩序与规则及某些保护主义措施,合法与非法地占有了他国财富,客观上也推动了美国的经济增长。这就是说,美国在实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后,似乎经济有了相当发展,但只要对美国的统计数字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这只不过是表面上的繁荣,实际上还埋下了股市泡沫、私人部门债务膨胀、财政赤字不断扩大等隐患。即使在高科技、高利军火和经济霸权时代,美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也并不快,而且正在发生经济衰退。

综观近十几年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实践,可以清晰地看到,苏东是倒退的十几年,拉美是失去的十几年,日本是爬行的十几年,欧美是缓升的十几年。被联合国认定的49个最不发达的国家(亦称第四世界),也没有通过私有化等新自由主义及其经济全球化途径富强起来,有的反而更加贫穷。全球经济迫切需要在反思和超越经济全球化的新自由主义主导阶段而健康地发展。从科学的视角观察,从一定的意义上,不仅中国、越南、古巴、老挝和朝鲜的多模式社会主义的发展,而且超国家的欧盟及其欧元(蒙代尔还曾预测实现世界货币的步骤)[3],甚至统一度不断上升的东盟和非盟等多样化的资本主义发展,以及联合国和国际经济组织的积极作用日趋扩大等,均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克服或缓和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某些根本矛盾。未来的世界应是走向和谐的世界,这或许是经济全球化的唯一历史目标。

[参考文献]

[1]周肇光.谁来捍卫国际经济安全[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P42.

[2]吴易风.全球化与反全球化[A].程恩富,顾海良.海派经济学:第2[C].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P2021.

[3]程恩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之对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P4647.

 

(原载《河北学刊》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