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恩富选集

程恩富:目标、路径与绩效:中俄经济改革总体比较(中)

2018-06-20 来源: 作者:程恩富

(三)结论

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时期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人的素质,尤其是管理素质决定了纯粹的计划经济难以行得通,而只能和必然选择市场经济模式。这是中俄两国经济改革目标的共同取向。

然而,中国走的是邓小平所设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不断地调整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形态。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因而,在改革中实行主体——辅体的社会所有制形态,并不断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和多种类型经济成分有序发展规律同时,邓小平既强调市场的重要性,又强调计划的优越性,主张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从根本上明确了中国需建立市场调节与国家计划调节的双重调节机制。改革的这些根本目标,决定了中国稳健式改革的基本路径和良好的成效。

俄罗斯的改革深受美国萨克斯和沙塔林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影响并在叶利钦和盖达尔等领导下推行自由市场化加私有化。萨克斯强调长痛不如短痛 尽可能快地创造自由市场经济体制,让它开始运作,深渊不能分两步跨过。沙塔林坚信市场经济所特有的自我调节机制可以保证最出色地协调所有经济主体的活动,合理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保证国民经济平衡。布尼奇以文明世界的市场都是可调节的为由,反对在市场经济概念上加可调节的限定词。叶利钦强调假如不迅速确认土地私有制,农业的振兴就没有希望。他们均主张国家干预越少越好,私有化越快越好从而陷入一种浪漫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幻想之中,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改革路径和经济大衰退。

中俄经济改革的路径分析

经济改革过程和步骤的顺序性与内联性,呈现出改革的某种路径依赖和轨迹。中俄经济改革的主线可以概括为产权与市场。经济改革的各种目标和措施,实际上是通过产权和市场两条主要途径来实现的。现在扼要地考察产权制度与市场制度变迁的基本轨迹和路径。

(一)中国经济改革的轨迹与路径

中国的产权制度改革略先于市场制度改革是试点改革与推广改革相结合,局部改革与整体改革相结合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相结合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改革相结合,自上改革与自下改革相结合,强制改革与诱导改革相结合,激进改革与渐进改革相结合,总体上呈现为一种受控和渐进的改革轨迹和态势

1产权制度的演进。从1978年开始,中国在城市和农村逐步推行广泛而深刻的产权制度变革。其目的是以公有制的新型实现形式和多种所有制形式,来适应现阶段生产力和市场经济的大发展。产权改革的主要进程如下

第一,集体所有制的变革。在农村,以安徽风阳小岗村1978年末自发搞包产到户为起点1980年底全国实行包产或包干到户的生产队由年初1.1%提升到20%,后又进一步放松和完全取消了对较富生产队的政策限制,从而在1983年大体完成从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转变现极少数地方实行全村集体所有制或股份合作农场等。在非农产业领域,原有的乡镇集体企业和城市集体企业自主权逐渐扩大,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制其中多数企业在90年代已改组为规范不一的股份合作制。

第二,全民所有制的变革。1979——1980年主要是扩大企业自主权1981——1982年主要是推行全额利润分成、超额利润分成、利润包干、自负盈亏等经济责任制1983——1984年主要是部分企业实行利改税1985——1989年主要是实行或试行多种形式的两权分离制度如多种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资产经营责任制和企业财产股份制等1990——1992年主要是坚持和完善承包制,积极试行企业放开经营、全员风险抵押承包、股份制、利税分流制和租赁制等1993年开始到目前,主要是推行以公有资本占主体的公司制为基本内涵的现代企业制度,抓大放小,广泛开展并购、拍卖、承包、租赁、托管和改为股份合作制等产权交易和资产重组活动现多数国有企业已基本改制完毕。

第三,私人所有制的崛起。改革以来个体经济渐渐恢复和壮大,尤其是1982年新宪法 明确规定它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以后发展较快,现约有3000万户私营经济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1988年宪法修正案明确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以后也发展较快现约有100万个企业外资经济在197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之后稳步成长截至1997中国已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304345签订利用外资协议额5021.3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2201.41亿美元。1992年以来,各种私有经济和私人持股得到快速发展。

2市场制度的演进。中国从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转轨显示出若干阶段1984年以前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强调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制定计划时要积极运用价值规律1984——1987年转向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1987——1989年构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实行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积极建立市场体系,国家以间接调控为主1989——1991年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整顿市场秩序, 深化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的改革1992年以来,迅速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市场体系及其调控体系已初步形成。

(二)俄罗斯经济改革的轨迹与路径

俄罗斯的产权制度改革和市场制度改革基本上是同步启动、迅速展开和互相呼应的。

尽管改革的步骤、措施与速度有起伏变化,但总体上呈现为一种非常冒进和激进的改革轨迹和态势

1私有产权关系急速泛化。

1990年起,俄罗斯为私有化作了一系列的准备和基础工作。其中包括在舆论上宣传私有化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在法律上形成私有化的基本框架在组织上建立各级主管私有化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及财产委员会、投资基金和控股公司。私有化改革的实际进程如下

第一,小私有化进程。1992年上半年重点是在以往国有小企业租赁合同的基础上通过赎买来实现私有化,下半年重点是通过拍卖和招标来出售小企业。到1993年底,70%的小企业已转变为私有制 1996年初该比例上升到84.3%对职工人数和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在小型和大型企业之间的中型企业,允许选择拍卖或股份制

第二,大私有化进程。对职工在1000人以上, 1992年元旦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在5000万卢布以上的大型企业,实行私有化的股份化。具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证券私有化阶段。二是现金私有化阶段。截至1995年底,总账面财产价值为1.6万亿的118797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了多种形式的私有化,约占俄罗斯国有财产56.7%1996年在整个工业中,非国有工业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5.6%,占工业产品生产总量的89.6%,占工业职工总数的84.7%1997年俄罗斯提出放慢大规模私有化和股份化但仍积极推行不动产的私有化,包括私有化企业所在的地块。1998年计划出售10家国营大企业以筹集250亿美元作为行政资金

第三农业私有化。第一步19914月颁布新的《俄罗斯联邦土地法典,取消土地的单一国有制形式,确立了个人所有、集体股份所有、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等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第二步同年12月先后颁发关于俄联邦实现土地改革紧急措施》和《关于改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办法》两个重要文件其中规定包括退休在内的所有集体农庄庄员和 国营农场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