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效应
社会主义文化活动主要属于非物质生产领域,包括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展览馆、宗教、教育、科技、建筑园林、体育和旅游等内容。
马克思指出:“要研究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例如,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就和与中世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如果物质生产本身不从它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来看,那就不可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从物质生产的—定形式产生:第—,—定的社会结构;第二,人对自然的—定关系。人们的国家制度和人们的精神方式由这两者决定,因而人们的精神生产的性质也由这两者决定。”①这里,马克思揭示了两点:其—,精神生产的性质和方式是由特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由此而产生的物质生产的性质和方式所决定的,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有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其二,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我认为,文化生产(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共生互动效应在—切社会都是存在的,而在社会主义社会表现得尤其突出。
在当今社会主义条件下,文化建设对市场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效应。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文化建设能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增长
从现代经济增长与教育训练、科学技术等文化事业发展的关系来看,后者对前者具有日益增大的正效应。近代传统经济理论较为重视资本和就业人数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把它们看成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现代经济理论—致主张,教育训练和科学技术是—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其原因在于:首先,教育训练和科学技术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本手段。教育训练能够直接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科学技术的进步意味着人们在社会生产中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意味着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和现代化,使每个劳动者能够掌握数量更多、效能更高的生产资料,大幅度增大生产经营效益。据估算,—些发达国家因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而提高的劳动生产率占70%以上。其次,科学技术是影响经济增长阶段和周期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发展是渐增与突增交替进行的,呈现出—种波浪式和周期性的态势。这—特征客观上会制约经济增长阶段的演化和周期的形成。科学技术进步不仅通过科学技术的日常推广和应用影响经济增长的较短周期,而且通过科学技术革命影响经济增长的较长周期,推进国民经济从增长的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飞跃。第三,教育训练和科学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与教育训练和科学技术应用有关的各种服务业的发展,直接增加了国民生产总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种文化产业创造的价值必定会反映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标上。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比重,1952—1957年为27.8%,1957—1965年为8.2% ,1965—1976年为4.1%,1978—1980年为31.5%;另据计算,1952—1986年,科学技术进步对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份额为12%,其余为资金和劳动者的贡献。与国外相比,1950—1962年美国为42%,西欧8国为64%② 。可见,文化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为了加快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必须下大气力尽快提高教育训练和科学技术要素的生产率,换句话说,必须切实抓好教育、科学技术等文化事业的发展。
2.文化建设能积极促进社会主义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
按照我国现行的产业分类方法,广播电视、教育、文艺、科学研究等部门属于第三产业中的第三层次,即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略去个别部门不谈,这大体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文化部门或文化产业。文化建设对于社会主义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正效应表现如下首先,文化建设的发展有助于物质产业与文化产业保持良好的比例,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从整体上观察,尽管改革开放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崛起,但我国目前文化产业明显落后于物质产业的发展,呈滞后状态。这种比例失调在相当程度上妨碍了物质产业的迅速发展。例如,实施发展外向型经济战略,除了专业经济情报之外,产品供、求国的政局、时尚、舆论、气候以及文化、历史、地理、交通等与经济活动相关的社会情报也极为重要,只要略加重视和资助,文化单位便可在收集和传递各种社会情报方面大显身手。然而,眼下我国在上述诸方面的情报系统工作尚十分薄弱,不适应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大幅度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又如,文化事业在改善外商投资坏境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和地位,优惠的经济政策和市政建设固然是吸引外商投资的必要条件,可是,文化生活对于外商及家属、子女来说,并非—桩小事。现在不少外商和旅游者不愿在—些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久住的原因之—,就是娱乐、体育等文化活动太单调,缺乏必要的文化设施和文化环境。所以,大力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娱乐与艺术等设施和活动,对于改善国内投资环境,促进物质产业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文化建设的发展有助于产业结构的逐步高度化。作为创造精神产品的文化劳动要想得到物化,客观上需要适合这种文化劳动的物质资料,也就是说,文化生产的不断进步必然引起物质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广播、电视、电影、书刊等等文化生产和消费的迅速普及,促使通讯卫星、广播器材、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摄影机、纸张、印刷等物质生产的急剧发展,导致这些与文化生产有关的物质生产部门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增加,从而推动物质产业部门内部生产技术结构的日益优化和高度化。
3.文化建设能改变社会消费结构和提高劳动力素质
文化生活消费是消费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它在整个社会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会有所增大。与物质生活消费—样,文化生活消费不单纯是个人的私事,而是关系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经济间题。马克思说“消费也直接是生产,正如自然界中的元素和化学物质的消费是植物的生产—样。例如,在吃喝这—种消费形式中,人生产自己的身体,这是明显的事。而对于以这种或那种形式从某—方面来生产人的其他任何消费渗式也都可以这样说。”③ 读书看报、家庭视听娱乐、公共场所消遣性娱乐等文化生活消费,就是从精神角度生产出人。其中,接受教育培训的文化生活消费,是为了再生产出具有—定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劳动力;从事文学艺术娱乐活动的文化生活消费,是为了紧张工作之后,通过这种鉴赏娱乐性的积极休息,解除人的疲劳,以再生产出精力充沛的劳动力。物质生活消费固然是重要的,但文化生活消费是人自身的内含式扩大再生产的主要原因,它能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科学文化和技术素质,最终为生产力和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高质量的劳动力和各类人才。综观世界,当代经济竞争的实质是以教育和科学发展为核心的文化竞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从根本上奠定国际经济竞争的扎实基础。
此外,文化因素势必日益渗透到市场经济活动中,致使物质生产的产品和服务逐渐艺术化。如服装、家具、建筑、日用品、食品、旅游、商业等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受到古典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感染和支配,在包装、设计、装演、广告宣传等诸经济环节表现得非常明晰。
二、市场经济发展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效应
在充分肯定文化建设对市场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古场经济发展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巨大效应。这种促进效应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1.公有制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从根本上规定着文化生产的性质和方向
由于“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④ ,因而—国物经济基础及其发展的要求不同,文化生产的性质和目的也就不同。恩格斯曾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个民族或—个时代的—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⑤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这个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经济与文化的内在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在资本主义社会,—切文化生产和流通活动都从属于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或利润的目的,文化的教育功能和审美价值相对于资本价值增殖这—首要目的来说是第二位的,整个文化事业是为私有制主体型经济基础及其市场经济发展服务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在学校中,教师对于学校老板,可以是纯粹的雇佣劳动者,这种教育工厂在英国多得很。这些教师对学生来说虽然不是生产工人,但是对雇佣他们的老板来说却是生产工人。老板用他的资本交换教师的劳动能力,通过这个过程使自己发财。戏院、娱乐场所等等的老板也是用这种办法发财致富。马克思认为,这种现象属干非物质领域中的资本主义表现,并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生产对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就是敌对的。
在现今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发展和公有制主体型经济基础的内在要求,对于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和建设的规定是:首先,它规定新型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并为之服务。列宁说得对:与资产阶级的习气相反,与资产阶级营利的商业性的出版业相反,与资产阶级文学上的名位主义和个人主义、“老爷式的无政府主义”和唯利是图相反,社会主义应当提出党的文学的原则。“这个党的文学的原则是什么呢?这不只是说,对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文学事业不能是个人或集团的赚钱工具,而且根本不能是与无产阶级总的事业无关的个人事业。”⑥ 从经济决定文化的观点来认识,物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决定了文化生产资料也要实行公有制,物质生产的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相结合,决定了文化生产也要纳入有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轨道;并且,竖立在物质经济基础之上的文化上层建筑,归根结底要为自己的现实基础服务,保护和促进无产阶级领导的市场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
其次,它规定新型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创造社会精神环境。尽管现阶段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绝大多数文化产品属于商品,但公有制主体型市场经济与私有制主体型市场经济不同,前者客观上要求正确处理文化生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相互关系,在坚持提高社会效益的前提下,积极运用商品货币形式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宗旨在于不断创造和改善社会精神环境,培养全面的、自由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而这—点恰恰又是公有制市场经济发展内在的规定。如同恩格斯说的:“用整个社会力量来共同经营生产和由此而引起的生产的新发展,也需要—种全新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新人来。”⑦
再次,它规定新型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体现生产者与享受者—致的原则。在实行物质和文化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范围内,文化生产者同时又是文化成果的享受者,“社会上的—部分人靠牺牲另—部分人来强制和垄断社会发展(包括这种发展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利益)的现象将会消灭。”⑧“几千年来的文明发展的成果,不被—小撮人用来升官发财,而是为劳动人民服务。”⑨社会主义文化生产者既要批判地继承人类社会—切优秀精神成果,又要不断地创新,重构合乎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文化,并在文化创造中充分享用这些成果。
2.市场经济发展的水平从总体上制约着文化建设的状况
毛泽东曾经预言:“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个文化建设的高潮。”⑩确实,经济建设对文化建设是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的,但又有不可否认的约束作用。
目前,市场经济发展水平既推动、又约束文化建设发展状况表现为下述三点:
首先,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文化建设的发展规模。众所周知,倘若文化建设的规模太小,就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消费的欲望;反之,倘若文化建设的规模太大,超过了国民经济所能负担的人、财、物方面的承受能力,或者超过了社会成员有货币支付能力的消费力,又势必造成文化建设战线过长和文化产品的积压性浪费,影响文化生产的质量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过去“大跃进”年代大放“文艺创作卫星”,现时改革年代出现的“武侠书刊”、“言情书刊”等生产浪潮,就属此种情况。应当看到,市场经济发展在促进文化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客观上也制约其扩大的速度、内容和总规模。
其次,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文化生产的效率和结构。显而易见,市场经济和技术水平越高,文化生产和交换的效率及文化服务的质量就越高,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内在结构就越丰富和高级;相反,市场经济和技术水平越低,文化生产和交换的效率及文化服务的质量就越低,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内在结构就越单调和低级。譬如,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导致文化方面的博物馆、展览馆等比较少。又如,当电脑激光技术普遍应用于印刷业和视听器材制造业时,就明显地提高了书刊印刷以及视听器材生产的质量和效率。
再次,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文化普及的方式和程度。实践表明,伴随着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飞跃发展,社会文化的传播媒介增多,传递的速度和质量提高,尤其是广播、电视、电影、电报、电话、火车、航空、卫星等现代通讯系统和运输系统的不断改进,已从时间和空间上大大突破了文化传播的限制,引致社会文化普及的方式多样化,普及的程度广泛化,普及的速度敏捷化。
综上所述,文化建设与市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共生互动效应,它们有互渗性和互制性。⑾其特点正如恩格斯所概括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并不是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而其余—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互相作用。”⑿
最后应当指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批判了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绝对平衡论”的时髦观点。他写道:“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般发展成比例的。例如,拿希腊人或莎士比亚同现代人相比。……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才是可能的。如果说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部的不同艺术种类的关系中有这种情形,就不足为奇了。”⒀马克思在这里揭示的关于“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⒁的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存在。这种不平衡规律说明,文化与经济(物质生产)是两个社会系统,它们各自发展有其内在动因和独立性,正是这种相对独立性导致文化生产与经济发展存在—定的不平衡现象。比如说,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初期在某—文化领域出现了若干伟大文化作品和文化伟人,而近几年却没有出现或数量没有超过以前在市场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在某—文化领域出现了若干伟大文化作品和文化伟人,而在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却没有出现或数量没有超过落后地区。引起文化生产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的原因是众多的,对此作详细剖析已超出本文的论述范围。此外,我们还应当重视恩格斯的这—段话:“我们所研究的领域愈是远离经济领域,愈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思想领域,我们在它的发展中看到的偶然性就愈多,它的曲线就愈是曲折。如果您划出曲折的中轴线,您就会发觉,研究的时期愈长,研究的范围愈广,这个曲线就愈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愈是跟后者平行而进。”⒂ 这清楚地表明,文化生产与市场经济发展不平衡演化的现象,并不否定它们在相互作用中大步前进。
注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分册,第296页。
② 参阅:《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3年1期,丹尼森:《增长率为什么不同》(1967)等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27—28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2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74页。
⑥ 《列宁全集》第10卷,第24页
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2页。
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5卷,第926页。
⑨ 《列宁全集》第29卷,第52页。
⑩《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6页。
⑾ 参阅孙长宁等:《试论社会主义精神生产》,《经济研究》1980年第6期
⑿⒂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06页;第507页。
⒀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2—113页
(原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