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 镇 坤**
一、对“双约束假设”[1]的评述
(一)重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源配置研究的内涵,实现了资源配置理论的重要创新
程恩富教授在“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四大假设”一文中谈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那就是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研究资源配置?文中开宗明义指出,正确的出路必须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人为出发点和归结点的研究思路进行,也即我们现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路。而不是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无摩擦的和谐物,研究的仅仅是浮在表面的人与物的关系,忽视资源配置问题本质是深层次的人与人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现在出现的由于人需要的过度满足导致资源环境的破坏;克服一些人超越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奢侈性不合理需要过度满足引起的社会不公。
(二)针对西方经济学资源有限需要无限假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资源和需要双约束假设
在文中指出,资源有限暗含了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而需要无限满足并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把两个前提不一致的东西简单撮合在一起显然是不符合科学精神的。其实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有限资源会变为无限资源,过去不可利用的资源能变为可利用资源;同样,需要满足实际上也是基于特定时点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某一时点上人的需要满足也是有限度的,尤其是合理需要的满足更不可能长期超出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承受范围,但与此同时,人的需要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把资源和需要放在同一个时间点和条件下来研究,才能看到其双重约束性,也才是科学的研究方式。这些新的论点指出了资源单一约束假设中存在的问题,也为科学的资源和需要双约束假设的提出指明了方向。
(三)站在历史高度,指出了资源和需要双约束假设的内在要求
在文中分三个层次指出了双约束假设的内在要求:第一,指出在特定时点下资源是有限的,但可通过科技和管理的改进等途径来实现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最佳配置。其实质是强调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有效配置资源,这也即是西方经济学所研究的人与物的关系。第二,指出通过有效需求和合理需要的总量和结构的科学调节等途径来实现各种需求的最大满足。这其实内含了国家宏观调节的必要性,国家的政策有必要调节和引导需求和合理需要的总量和结构,进而实现符合社会公平条件下合理需要的最大满足。第三,指出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最佳配置来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有效需求和合理需要。这其实是强调了二者的有机结合,把高效的资源配置在大多数人合理需要都能满足的环节中,进而实现资源利用的极优化、需要满足的极大化。只有把这两者真正结合在一起才是一种最优选择,才会既兼顾到资源环境的保护,又兼顾到社会公平。这样的配置资源才是真正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精神来研究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即是本文后面在这一基本思路指导下所要研究的一般均衡问题。
二、问题的提出
西方经济学资源单一约束、需要无限满足的假设,在如何发挥不同资源的最佳效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上具有积极指导作用的一面。但这个假设的出发点是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无摩擦和谐物,而没有真正深入人的视角来分析需要满足的问题,由此会出现一些人的真正合理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另一些人奢侈性需要过度满足,造成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些问题更值得我们去探讨和深思。表面上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无限需要,而生产的实质却是为了满足资本家或少数富人追逐利润的需要,满足的是少数人的过度需要,其中包含了资本家或少数富人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奢侈性不合理需要,而占人口多数的普通劳动人民有限的合理需要却很难真正满足。资本主义生产一切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前提,生产的目的是为资本家或者说是为富人赚钱服务的,而不是以满足大多数人的合理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于社会生产活动不是从基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大多数人的合理需要出发,而是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出发,导致了社会生产活动与人的合理需要的满足相脱节,出现了生产的异化。[2]
第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就是企业生产只要有利可图,就会无限生产,哪管它洪水滔天。[3]更不会真正考虑生产是否适合于大多数人的合理需要,是否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最终出现了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全球暖化,气候恶化等生态危机问题,社会的生产活动已经开始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这一问题背后原因的深入思考。第二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就是由此带来的社会不公,贫富差距悬殊,已经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威胁到了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如果生产的唯一目的是追逐利润,就会出现的是工人“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比财富增长得还要快。”[4] 我们知道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所有最终的生产活动应该是服务于整个人类的,服务于社会大多数普通人民群众的,而不是服务于少数资本家或富人群体,但是由于生产活动不是从满足大多数人合理需要的角度出发,在缺乏法制有效监督的条件下成为了少数人获利的工具,大多数人的合理需要没有真正得到全部满足,有时候浪费了大量资源反而满足的是少数人的奢侈性的不合理需要。
三、 资源的最佳配置
(一) 辩证的认识资源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在特定历史阶段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某些不可再生的资源,即使是可再生资源也是需要一个再生的周期。这就要求我们对资源的利用必须从节约的角度考虑,珍惜现有的资源。切不可盲目的过度性开采,甚至是破坏性开采,从资源最佳配置的角度入手去研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特别是要注重循环利用,减少单位产品的能耗。长期来看,资源的有限是相对的,通过科技进步我们可以逐步开发出新的资源,过去曾经没有认识到的资源通过科技手段可以把其转换为可利用的资源。从生产力进步的角度讲,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只有生产力向前发展了,才可以推动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重视科技进步在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如果我们仅仅从静止的角度来看待有限资源,就不能制定合理的资源利用政策,甚至是裹足前行,使很多可以利用的资源失去存在的价值,如果不树立科学利用资源的观念,又会导致现有资源的浪费和枯竭。所以有必要提高科技在资源利用中的推动作用,把有限的资源变成无限的资源,把过去不能利用的资源变成对人类有益的资源加以开发。
(二) 从资源最优化角度研究资源配置
从生产的角度讲,资源的合理化最优配置完全是有必要的,西方经济理论中给定成本预算约束下研究如何实现产出的最大化,或是在一定产量约束下研究如何实现成本最小化是可以借鉴的。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上,资源是有限的,对生产有约束,在这种前提下进行生产活动,就是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同时人类在进行生产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应当把厂商的生产活动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及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结合在一起来考虑,优化资源短期配置的同时,也应该考虑资源的长期配置。应该改变单一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的生产方式,而是应该把生产引导向立足于人类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在短期资源配置过程中应该逐步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应该从资源经济发展的模式向技术经济发展的模式转变。要把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放在一个统一体中考察,研究在此前提下的资源高效配置,进而才能克服在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外部不经济”和“未来不经济”的问题。
(三) 确定资源最佳配置的可运行区间
在借鉴资源优化配置基本模型的同时,要考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人类的生产活动不会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及破坏性的开采。必须对原有的单纯从效率角度讲的资源最优配置模型加以修正,这也正是现代创新型政治经济学理论所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在此,我们提出了资源最佳配置的可运行区间,在这个区间范围内的最优化资源配置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源最佳配置。不可避免的,这种条件下有限资源的最佳配置,有必要引入宏观调控手段,国家必须制定合理的资源政策,克服企业生产单纯从利润角度出发可能造成的资源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根据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总体战略布局,制定出企业对现有资源利用的范围,企业的生产活动在这个前提下去考虑最优的配置,这个范围就是我们要研究的最佳化配置的可运行区间,如上图1中,这个可运行区间就是这个阴影矩形区域ABCD。例如原来的资源最优配置条件是 Max Q = Q(A, B), S .t PA· XA +PB· YB = C,现在的约束条件要变为S .t PA· XA +PB·YB = C,XA ≤ XA max,YB ≤ YB max , 即如图所示,0≤XA ≤ XA max ,0≤YB ≤ YB max,是最优化资源的可运行区间,在这里Q表示生产产品的产量,XA 和YB分别表示生产某种产品需要投入的A、B两种要素的数量,PA和PB分别表示两种要素的价格,XA max 和YB max分别表示考虑资源生态环境后两种资源的最大限度可使用量,可通过调整两种资源的相对价格使得资源使用进入可运行区间。
**韦镇坤:上海海事大学文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
[1]见程恩富:《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四大假设》,载《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2] “异化”是德国古典哲学术语,指主体的活动和他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并作为一种外在的力量反过来统治和支配主体自身。这里的异化生产思想来自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思想。
[3]见赵汇:《资本本性与生态危机根源》,载《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第12期。
[4] 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