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

刘 伟、程恩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选择问题探析—基于马克思货币理论(上)

2020-08-06 来源:《上海经济研究》2020年 第7期 作者:刘 伟、程恩富

内容摘要:马克思货币理论从根本上看清楚货币国际化的本质,为人民币国际化战略选择指明了清晰的方向。人民币国际化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下,充分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国际环境的影响,走不完全国际化道路,即让人民币在国际事务中充分发挥计价和结算职能。短期内,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计价和结算手段,保持汇率稳定。锚定石油或黄金等商品期货,实行人民币与石油或者黄金等商品期货以及其他国际货币双挂钩机制。长期内,人民币随着国际货币体系的根本变革,以非主权国际中心货币“世元”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身份国际化。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国际货币 政治经济学货币理论


一、引 言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同时,他又指出:“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高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习近平,2017)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金融领域的根本要求。人民币国际化道路应该遵循上述要求,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下,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渐进改革之路。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成果比较多。笔者首先结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对人民币国际化学术史进行梳理,大体上可以分成3个阶段:

第一阶段:人民币“周边化”初探(1989-2000年)。这一阶段主要是国内学者利用西方货币国际化理论,探讨人民币国际化的职能以及人民币使用范围的“周边化”研究。胡定核首次界定人民币国际化的概念,提出“三阶段”发展构想,引发了学术界对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的重视(胡定核,1989)。继而一些学者开始引入西方有关货币国际化的相关理论研究人民币国际化问题,讨论的问题主要是涉及到货币的支付、结算和储备等职能(郑木清,1995)。这一阶段,在外部环境方面,随着跨境贸易的增加,人民币“周边化”问题的研究开始出现,并且有学者开始主张在跨境贸易中应该大规模使用人民币进行支付(姜波克,1994)。

第二阶段:人民币“区域化”研究(2001-2007年)。这一阶段主要探讨人民币区域货币职能和人民币区域化的推进路径。程恩富、周肈光(2002)认为,处于亚洲经济区域中的发展中国家,只有通过自身的经济发展,建立区域货币体系,才能逐步摆脱美国金融霸权的控制,努力改变不平等的经济关系,以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王晓青(2006)强调了亚洲货币单位(AMU)在人民币国际化中的作用,主张通过AMU推动人民币区域化。赵春明、李小瑛(2007)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人民币在东亚货币合作中应该发挥核心货币的作用。这个阶段,在外部环境方面,受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欧元的发行等影响,学术界围绕“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王元龙(2009)给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总体战略,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应该将国内外的环境同时考虑,在稳步建设好内部环境的同时,有步骤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在战略和政策取向上选择两个层次的“三步走”。

第三阶段: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一带一路化”研究(2008至今)。这一阶段,主要是将人民币国际化与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结合在一起进行探讨。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建立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周小川,2009),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支持者认为,应该以特别提款权作为基础,重新建构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作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张燕生,2009)。反对意见则认为,由于美元霸权的存在,超主权国际储备体系的建构必然会遭到美国的抵制,而且这一改革存在着很多的技术难题和制度安排困难需要去克服(陆前进,2010)。随着人民币被列入特别提款权(SDR)中,人民币借助SDR实现国际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方磊(2020)认为人民币作为新兴发展中国家唯一“入篮”货币,增加了SDR的稳定性与合理性,提升了IMF的国际影响力及国际金融治理能力。应该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与SDR自身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社会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契机,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一阶段,在外部环境方面,主要以2014年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成立为契机,同时受“一带一路”战略的影响,人民币国际化主题进入“一带一路化”研究新境地。刘刚、张友泽(2018)分别检验人民币、欧元和美元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币的联动态势,并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在中亚等内陆地区的影响力较大。使用经典“货币锚”模型对样本国家货币进行固定效应检验后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人民币对此类货币的影响日趋显著。潘锡权、于洋(2019)认为人民币在金砖国家、我国前十大贸易伙伴,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均存在显著的国际影响力,且在我国前十大贸易伙伴货币圈内的国际影响力已经能够与美元相媲美。不过,虽然我国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而言,学者均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将是一个长期过程。

梳理人民币国际化的“学术史”可以发现,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大体上受内部和外部因素影响,遵循“内生”和“外生”两种逻辑。其中,内生逻辑主要是利用西方经济学有关货币国际化的理论对人民币国际化进行研究。外生逻辑则主要针对外部环境特别是国际事件带来的影响及其反应进行研究。“货币理论本土化的承接过程”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转变的冲击效应”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已成为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的主要动态(陆长荣,丁剑平,2016)。

应该说,当前的研究成果比较系统地总结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目标和发展路径,这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现象入手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并没有全面、深入地涉及到人民币国际化的本质,其研究路径和方法也存在偏差。笔者认为,唯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才能够看清楚货币国际化的本质,进而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选择提供方向性的指导。

二、马克思货币理论与货币国际化

马克思对货币国际化问题的研究是从商品和货币之间的关系入手的。他认为货币和商品之间存在着双向关系,即货币是商品的奴仆或帮手,又是商品的主人或者上帝。他指出:“在作为流通的媒介的形式上,金受到种种虐待,被刮削,甚至被贬低为纯碎象征性的纸片。但是,作为货币,金又恢复了它那金光灿烂的尊严。它从奴仆变成了主人,从商品的区区帮手变成了商品的上帝。”(马克思,1975)

(一)货币源自商品,是商品的奴仆或帮手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双重属性,这两个属性是对立统一的。正是这种对立统一性决定了货币源自商品。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割裂开来。商品的所有者在意的是商品的价值,而非所有者看重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通过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用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另一种商品的价值,就可以满足不同所有者之间的需求。这样就将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外部化为两种不同商品的对立。随着交易的不断扩大,一种商品从众多商品中脱离出来,固定地用来充当表现其他商品价值,这个商品就是一般等价物。这个一般等价物的价值形式经由偶然的、扩大的和货币的价值形式的演变,最终确定在货币上。正如马克思所说,“金在其他商品面前充当货币,只是因为它以前在它们面前就充当商品。与其他一切商品一样,它过去就起等价物的作用……,一当它在商品世界的价值表现中独占了这个地位,它就成为货币商品”(马克思,1986)。从这个角度上看,货币天职就是利用自身的使用价值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它就是商品的奴仆或帮手。

(二)货币是商品的主人或上帝

当从众多商品中独立出来后,货币就以一种特殊商品的姿态走到了其他商品的对立面,利用它特殊的使用价值专门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正是因为货币所特有的这种使用价值,在成为它的等价物的种种使用价值的无限系列上实现了,货币可以转化成任何需要的对象,使得成为了商品的主人或者上帝。具体说来,在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分工的条件下,商品生产者要想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就必须先将自己生产的商品卖出去获得货币,然后才能利用货币去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各种商品。由于货币能够满足任何需要这样的话,拥有的货币越多,就意味着可以购买的商品数量和种类就会变得越多。这时,货币就从普通的商品转变成了社会财富的物质代表,拥有的货币越多就意味着拥有的物质财富就越多。货币一下子变成了“神物”为人们所追捧,去膜拜。这个时候,作为奴仆的货币一下子翻身解放成为了货币的主人。

(三)货币商品的双向关系

货币是商品的奴仆或帮手,又是商品的上帝。货币和商品的这种关系是双向的,是对立统一的,不能割裂开来。货币是商品的上帝一定是以货币是商品的奴仆或帮手为基础。人们之所以去追捧货币,主要看重的是货币能够利用其特殊的使用价值直接表现其他一些商品的价值。只有更好地为商品服务,更好地充当商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等职能,货币才能为人们所承认,才能成为人们眼中的“神物”,货币才能成为商品的上帝。相反,当货币不能很好地表现商品的价值,不能更好地为商品服务的时候,人们则会选择放弃这种货币,货币将会不得不从上帝的“神龛”上走下来。货币虽然可以像纸蝴蝶在空中飞舞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但是却总有一条看不见的脐带将货币和商品连接在一起(方兴起,1997)。

(四)货币商品双向关系的国际化延伸

当货币突破国内流通领域进入世界流通领域,在世界范围内充当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的时候,货币就成为了世界货币。这时,货币商品双向关系则从国内延伸到世界各地。世界货币取代了国内货币的职能,变成了世界商品的帮手,同时也成为了世界商品的上帝。但是如同国内商品和货币关系一样,世界货币是世界商品的上帝是以世界货币是世界商品的帮手为基础和前提。世界货币只有更好服务于世界商品,在世界范围内更好地充当世界商品的计价、结算和贮藏等职能,世界货币才能更好为世界各国人们所接受。但是,不同于国内货币,马克思认为世界货币应该是非主权性的。在国内,货币还可以具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民族特性,作为世界货币就应该抛弃其作为国内流通货币所具有的民族属性的货币。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作为世界货币,从存在方式来说,它变为一般商品,货币在执行铸币职能时获得的特殊民族形式,在它作为世界货币而存在时丧失了,货币本身是世界主义的”。(马克思,1986)

综上所述,在世界范围内,必须能够更好地为世界商品服务,即更好的充当世界商品的计价、结算和贮藏等手段,世界货币才能够为人们所承认,这是能够成为世界货币的前提和基础。在保障这个前提下,对世界货币的追逐或者控制世界货币的发行权则变成了各国争夺的焦点(刘伟,2013)。也只有那些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进而商品生产能力非常强大国家的货币,才可能成为世界货币或者代替世界货币发挥职能。不过,这样的世界货币非常容易受本国经济实力和商品生产能力的影响,经济实力和商品生产能力强大,该国货币才有可能成为世界货币或者代替世界货币发挥职能,而当该国经济实力不断衰退时,该国货币则不得不从世界货币的神坛上逐步走下来,此时给世界带来的后果则是灾难性的。因此,主权货币不适合长期充当世界货币,世界货币应该是非主权性的,这就为人民币国际化战略选择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二、货币的国际化与人民币国际化

根据马克思货币理论,当一国货币突破国内流通的界限以便在商品世界中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这一货币就可成为国际货币。根据货币国际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将货币的国际化分成完全国际化和不完全国际化(刘伟,2018)。其中,不完全国际化的国际货币,是指在国际经贸事务往来过程中,一国货币仅充当计价和结算手段的货币;而完全国际化的国际货币,是指在国际事务交往中既要充当计价手段和结算手段,还要充当国际储备手段的货币。根据货币使用范围的大小,完全国际化的国际货币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国际中心货币和国际非中心货币。国际中心货币是指在国际经济事务往来过程中,不仅在计价和结算过程中的使用具有压倒性优势,在国际金融和投资领域以及官方储备中也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的货币。当前货币体系下的美元就是完全国际化的中心货币。而欧元、日元、英镑和澳大利亚元等都是完全国际化的国际货币,但均不属于中心货币。

具体如下表所示。

图二.png

根据上述的分类和界定,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分为人民币完全国际化和人民币不完全国际化。人民币不完全国际化指的是在国际经济贸易往来过程中,人民币仅充当计价和结算等手段。而人民币完全国际化则指的是人民币不仅要充当计价和结算手段,还要充当国际储备手段。


三、人民币国际化战略选择指导原则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下,人民币国际化战略选择应该考虑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国情,在渐进式改革发展中走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币国际化道路。

(一)人民币不宜完全国际化

考察英镑、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主权货币充当国际货币,特别是充当完全国际化的国际中心货币,成功地解决了贵金属货币短缺的问题,但是却将本身特有的“民族性”和国际货币的“世界性”融为一体了。作为国际货币的主权货币所具有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是对立统一矛盾体。其对立性表现在民族性要求主权货币以服从本国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而世界性则要求主权货币必须以世界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它们的统一性则表现在当两者的利益一致的时候,可以推动货币发行国和世界经济协同发展。不过,这种对立统一性的不同表现主要取决于主权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实力。当主权货币发行国经济实力强大,其所生产的商品为世界各国需要,这样作为媒介的国际货币,不仅可以促进货币发行国经济的发展,也能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18-19世纪的英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的美国,两国经济实力强大,所生产的商品是为世界各国需要的。英国和美国通过资本账户将作为国际货币的英镑和美元贷给其他国家,其他国家则利用英镑和美元从两国购买自己本国发展需要的各种商品。这样不仅英国和美国经济发展了,世界各国经济也发展了。国际金本位时期以及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则是很好的明证。

但是,当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实力开始下降,主权货币充当国际货币所具有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对立就表现出来了。民族性使得主权货币不惜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代价,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主权货币凭借着国际货币的特殊地位,成为货币发行国依仗的达摩利斯剑。货币发行国不仅以此掠夺各国资源和财富,还将世界各国作为其转嫁经济危机的泄洪区。这时候的国际货币,不仅不能承担化解国际经济与金融问题的责任,反而成为国际金融与经济问题日趋恶化的根源。1929-1933年的大萧条以及2008年金融海啸就是经济实力衰退的英国和美国向世界各国转嫁危机的明证。

作为我国的主权货币,人民币的完全国际化则意味着人民币成为过去英镑或者美元的翻版,仍然走不出民族性和世界性矛盾冲突的怪圈,无疑这是不利于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因此,人民币不应该完全国际化。

(二)人民币国际化目的是保障我国正当权益免受损失

人民币和美元均为中美两国的主权货币。作为主权货币充当国际中心货币,美元给世界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是越来越严重,这就决定了人民币不应该走美元的老路。人民币国际化的目的不是、也不应该是与美元争霸。相反,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凭借着美元特殊的霸权地位,通过经常项目逆差向世界各国输出美元,同时又在金融市场通过“美元—国债”、“美元—衍生品”等回流机制回收美元,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美元“发行—回流”机制(方兴起,2016)。通过这个机制,美国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支持美国经济发展的各种资源和巨额的铸币税,同时将世界各国特别是新兴发展中国家作为其转嫁危机的泄洪区。我国深受其害,在利用自身强大的制造业供应美国商品的同时,却因为美元的大量流入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冲销成本日益增大。与此同时,我国超过3万亿美元的外储储备随时暴露在美国的货币政策下,美元小幅度贬值则会造成我国外汇储备的巨大损失,而购买美国国债也无真实收益。因此,从保障我国正当权益免受损失的角度出发,人民币也要走国际化的道路。

(三)人民币国际化应走渐进改革的道路

首先,人民币国际化道路是漫长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是漫长的。独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循,包括人民币国际化改革在内的各项改革措施都是在不断试错和探路。虽然雄踞世界第二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币值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多个领域特别是资本开放和国内金融市场的风险防控等方面,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有序发展和完善。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人民币国际化道路的漫长性。

其次,人民币国际化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是我国经济得以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保障。稳定是基础,改革是手段,发展是目的,三者是有机的统一体。人民币国际化也应在遵循这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有序开展,这就要求人民币国际化改革首先必须以保障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为基础,通过深化改革,有序开放,最终达到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其中,须有效应对美元的异常变动和美国污蔑我国操纵汇率的指责。

再次,人民币国际化要在增量改革中渐进发展。在增量中促进改革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稳定发展的经验总结。人民币国际化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在货币国际化所涉及的计价手段、结算手段和储备手段中,属储备职能最为复杂,这涉及到资本项目的开放以及金融市场的纵深改革,一触而动全身。因此,人民币国际化首先应该从比较容易的计价手段和结算手段上做文章,寻求突破,在渐进改革中谋低风险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