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

刘 伟、程恩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选择问题探析—基于马克思货币理论(下)

2020-08-06 来源:《上海经济研究》2020年 第7期 作者:刘 伟、程恩富

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选择:不完全国际化

结合我国当前资本项目不宜完全开放的现实情况和防范经济危机的需要,人民币国际化战略选择应该是走不完全国际化的道路,即让人民币在国际事务中充分发挥计价和结算职能。

(一)人民币不完全国际化是对世界经济整体良性发展作贡献

根据马克思货币理论,主权货币不适合长期充当国际中心货币。作为我国的主权货币,人民币一旦充当国际中心货币,仍然走不出民族性和世界性矛盾冲突的怪圈。在我国经济实力强大的时候,人民币固有的民族性和国际货币赋予人民币世界性的利益一致的时候,人民币可以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一旦我国经济出现较大波动,就有可能出现为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损害世界经济的情况,那时遭殃的不仅仅是世界经济,也会最终累及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人民币不完全国际化既有益于我国经济发展,也有益于世界经济长期的发展。这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对世界经济应承担的责任。

(二)人民币不完全国际化是我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正当权益免受损失的重要保障

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凭借着美元特殊的储备地位,掠夺世界各国的资源而只支持美国一国经济的发展,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经济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以中美贸易为例,依托美元国际货币的特殊地位,美国不仅可以“免费”获得我国的商品,而且还能在整个中美金融贸易过程中获得巨额利润。具体如下图所示。

 


从图1上半部分的中美贸易中,美国通过经常项目的逆差,从我国获得商品,满足了美国民众日常生活和生产需要,而我国出口商品到美国所获得的美元,又作为我国的外汇储备以强制结售汇的方式流入人民银行。

在下半部分的中美金融往来中,我国通过中美贸易获得的外汇储备,出于保值和投资的目的,将会投资到美国的金融市场特别是美国的国债市场。这些美元从美国出发,经过中国人民银行,又回到美国手中。在这一交易过程中,我国获得了十分低廉的利息。而美国又将回流的美元以FDI等方式重新投资到我国,从我国获得高额的投资利润。

综合整张图,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实际上是“免费”获得了我国的商品。在整个过程中它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发行美元获得商品,二是回流美元再投资获得高额利润。在整个过程中,中国出售了消耗大量本国资源的商品,获得的美元最终还是要回流美国,仅仅获得了低廉的利息,而这低廉的利息相对于美国从我国获得的高额投资回报,显然是微不足道的。同时,中美这种经贸循环把生产商品的各种成本以及环境的破坏留给了我国。更甚者,这些由于中美贸易顺差和外商投资流入我国的美元,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下,重新流回人民银行,形成外汇占款,人民银行不得不额外发行人民币流入市场,从而造成了持续的通货膨胀压力。为了舒缓这些压力,人民银行又不得不通过回购机制收回这些额外的流动性,但是回购的成本随着更多美元流入变得越来越高。最为糟糕的是,这些大量流入的美元致使我国变相地丧失了部分人民币的发行权。

上述的关系之所以能够发生,主要是因为美元国际货币的特殊地位。全球60%以上的外汇储备、40%以上的的商品计价和结算都需要使用美元。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人民币的不完全国际化,使得我国在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进行贸易时,更多地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就可以使我国的各种正常权益尽可能地避免损失。同时,也可以避免美元计价、结算带来的汇率风险。

(三)人民币不完全国际化是资本项目不完全开放的的合理选择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虽然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资本项目仍然没有完全开放,我们进行资本管制主要是为了防止外国投资者非常容易获得人民币,然后利用人民币进行做空获利。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依据克鲁格曼正式提出的“三元悖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不可能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独立、资本自由流动和汇率稳定三大宏观经济目标,只能取其二而舍其一(克鲁格曼,2009)。实践证明“三元悖论”存在有效性(程恩富,孙业霞,2015)。况且,我国的银行在应对外部冲击所能够使用的各种金融工具还不够多。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的资本项目在短时间内还不能够完全开放。如果资本项目没有彻底开放,人民币就不是完全可自由兑换的,也就不可能完

全的国际化(余永定,2016)。但是,前文已经详述,为了维护我国在国际事务正常利益免受损失,人民币必须国际化。因此,在当前资本项目不完全开放的条件下,让人民币走不完全国际化的道路就成为了必要选择。我国完全可以通过国家之间的货币互换、贸易往来等方式,来充分发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手段。

(四)人民币不完全国际化是有利于防范各种金融风险的基石

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凭借美元特殊储备地位,经常将本国的货币政策外部化,通过美元“潮汐效应”,将全球金融带入了一个持续剧烈动荡时期(程恩富,方兴起,2016),并借此将世界各国变成了美国摆脱危机的泄洪区。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斯.png

从上图可以看到,当美国发生经济衰退或者危机后,美国则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超发大量美元,这些美元流入A国(A国代表货币完全国际化的国家),造成A国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上涨,通货膨胀严重,经济泡沫化。此后,美国经济一旦好转,就会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导致美元从A国流回美国。这种美元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流入流出,如同海水涨落潮引发的潮汐现象一样,结果造成A国经济从繁荣到衰退,甚至经济泡沫崩溃,爆发危机。2008年源自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就是很好的明证。当前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全球,美国又故伎重演,超发美元,世界经济前景堪忧。

在图2中,A国爆发危机一个前提是美元可以无限量兑换成该国货币,这样流入 A国的美元就可以该国货币进行投机。如果人民币不完全国际化,就可以使试图对人民币进行投机的美元热钱,难以筹集到所需要的人民币标的物,从而使我国减轻甚至摆脱外部经济的冲击,防范金融风险。同时,通过人民币不完全国际化,我国在与各国的国际贸易中尽可能多地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有利于防范汇率风险,减少由于外汇占款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也有利于降低我国外汇储备中的美元资产比重,减少美元贬值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影响,防止外汇储备的进一步缩水。

五、人民币不完全国际化的实现路径

遵循马克思经济学的货币理论,同时基于“三元悖论”,资本自由流动与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存在着“钟摆效应”(程恩富、孙业霞,2015),作为我国主权货币的人民币实现不完全国际化的路径可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短期内,进一步发挥完善人民币计价和结算手段,保持汇率稳定

一是进一步扩大和完善我国人民币与其他国家货币实行货币互换。截至到目前,我国已经和39个国家或地区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协议总额超过了3.47万亿人民币。下一步,应该进一步发挥货币协议的作用,充分发挥人民币不完全国际化的作用,在国际贸易往来中尽可能地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使得货币互换成为兼顾金融稳定和便利贸易投资的政策工具。

二是参照“真实票据”理论来完善人民币回流机制。真实票据理论原本用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是指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集中于以真实票据为基础的短期自偿性贷款,以保持与资金来源高度流动性相适应的资产的高度流动性。在人民币不完全国际化过程中,可以参照真实票据理论,将经常项目和服务进出口作为“真实票据”开展人民币回流业务。当在各种贸易往来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后,人民币流出我国,这个时候通过各种营销手段鼓励境外居民以进口中国商品和服务的方式(中国商品相对廉价且质量好)实现人民币回流。这样不仅可以保障人民币有效回流,还能够防止达到防范汇率风险,打击投机的作用。

三是建立人民币与商品以及其他国际货币双挂钩机制。以石油期货和黄金期货为商品锚,实行人民币与世界其他国际货币挂钩,人民币与石油期货和黄金期货挂钩的双挂钩机制,而将国际储备货币的职能仍然留给美元。这既符合马克思货币理论所要求的国际货币应该具有非主权的商品属性,同时也没有冲击美元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顺利开展。

2018年3月26日,我国第一个以人民币计价的石油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自此人民币石油的交易量不断高升,截止到2019年12月,石油期货的日均成交金额超过691.6亿元,交易品种不断丰富。这种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的原油期货改变了“我的原油、他的定价”的现状,为中国原油贸易提供定价基准和规避风险的工具,并推动石油人民币的形成,这也为其他大宗商品利用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提供了条件,这些无疑将进一步深化人民币国际化水平。

(二)长期内,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发展必然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根本改革

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凭借着美元霸权的特殊储备地位,通过美元的“潮汐效应”将本国货币政策外部化,造成世界经济动荡不堪。国际货币体系必须要进行改革,而改革的方向应该是遵从马克思货币理论的指导,构建非主权国际货币体系。非主权国际货币的思想首先由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周小川,2009),后来逐步发展成建构“世元体系”(程恩富、王翠,2013)。在这一体系里,世元可以以世界主要国家货币的汇率为基础,以世界各主要国家对外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为权重进行综合定值。这样,人民币就可以通过成为世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化。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我国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不断上升,人民币在世元体系中的重要性就会不断加大。这不仅能够保障我国在国际经贸往来中的正常合法权益,而且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质量的发展。当然,这个过程必然是漫长的,且充满与美元霸权的博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胡定核.人民币国际化探索[J].特区经济,1989(1):21-23.

3.郑木清.论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J].复旦学报,1995(2):29-35.

4.姜波克.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探析[J].证券市场导报,1994(5):30-32.

5.程恩富、周肈光.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可能性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2(11):58-62.

6.王晓青.基于亚洲货币单位的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3):20-23。

7.赵春明,李小瑛.亚洲货币合作与人民币核心货币地位探析[J].当代亚太,2007(2):36-43.

8.王元龙.关于人民币国际化若干问题研究[J].财贸经济,2009(7):16-23.

9.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EB/OL].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2009-3-23.

10.张燕生.现阶段外汇储备的转化与投资策略研究[J].世界经济,2009(7):3-11.

11.陆前进.美元霸权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兼论人民币国际化问题[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12):

61-69.

12.方磊.人民币加入SDR后发挥国际货币职能的理论思考和路径探索[J].当代经济研究,2020(1):92-102.

13.刘刚,张友泽.人民币在“一带一路”货币圈发挥了锚效应吗?———基于人民币与主要国际货币比较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8(7):32-41.

14.潘锡泉,于洋.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考量及改革路径———基于支付结算职能视角的考察[J].财经科学,2019(12):1-13.

15.陆长荣,丁剑平.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评述[J].经济学动态,2016(8):93-101.

16.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17.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8.方兴起.市场经济宏观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19.刘伟.从经济实力与国际货币体系看美国贸易逆差———基于马克思货币理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

(8):91-96.

20.刘伟.国际货币更替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选择[J].海派经济学,2018(4):21-29.

21.方兴起.马克思货币理论与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一)[J].当代经济研究,2016(11):5-11.

22.保罗.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3.程恩富,孙业霞.“三元悖论”与我国资本项目放开的新考量[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7.

24.程恩富,方兴起.让.梯诺尔:资本账户放开与金融危机[J].东岳论丛,2016(1):40-45.

25.余永定.最后的屏障:资本项目自由化和人民币国际化之辩[M].上海:东方出版社,2016.

26.程恩富,王翠.创建“世元”的可能性和实现路径[J].海派经济学,2013(1):11-21.

27.杨万东.历史视角的中美博弈与交集寻找[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9(5):4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