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一百年”的战略规划将加速民富国强进程,推动新中国持续走向繁荣富强,而西方民富国强受阻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各种对抗性矛盾,中国和西方国家出现两种不同的经济新常态。本文阐述中西民富国强的若干现状以及不同经济新常态的现实表现、制度特点和理论政策,并提出我国处于世界经济体系“中心—外围”中的“准中心”概念。
一、“两个一百年”的战略规划加速民富国强进程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最为突出地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家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与市场配置一般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的结合方面。作为有长远战略规划的领导型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与西方“二无型”(无党章、无党员)执政党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最大区别在于:中国共产党基于以人民为中心来提升民富国强的发展思想,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制度有机相结合,既充分“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又充分利用市场配置一般经济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一般资源不包括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住房和地藏、交通运输等重要的非物质资源或物质资源)。这明显地体现在“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及其实施中。
具体来说,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使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和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提前实现。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提出,从现在到2020 年,必须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从2020 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 年到2035 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把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提前了十五年。第二个阶段,从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正是以上的这些关于民富国强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主导作用,既使市场经济的长处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又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从而有效防范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经济的无政府或无秩序状态之间对立的弊端,实现了国家调节为主导和市场调节为基础互为条件、优势互补的双重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有计划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出色表现。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之所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坚持我们的制度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我们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努力在实践中破解这道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表明,鉴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我们必须基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国家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与市场配置一般经济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成功结合,便可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同时破解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这道经济发展上的世界性难题,实现市场和政府在功能上的“双强格局”,加速新时代在经济新常态下的民富国强进程。
二、关于新中国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问题
有舆论说,毛泽东使我们站起来、邓小平使我们富起来、习近平使我们强起来;也有舆论说,毛泽东社会主义1.0 版本是一穷二白、邓小平社会主义2.0 版本是富起来、十八大后社会主义3.0 版本是强起来。这些表述均不准确。准确地说,解放前中国是一穷二白,但解放以来从毛泽东时代开始,我们不仅站起来了,而且逐步富强起来了,富强是一个后浪推前浪的持续更好的过程。新中国近七十年民富国强的统计数据,并不支撑割裂民富与国强的论点,也不支撑毛泽东时代没有逐步富强起来的论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能把新中国以来的两个30 年建设发展互相否定的政治底线和原则是十分正确的。
众所周知,新中国的诞生,真正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之门。新中国的建设,尽管经历了种种挫折和干扰,仍然取得了世界历史上任何其他国家从未达到过的辉煌经济成就。我国在改革开放前1949-1978 年的大约30 年间完成了重化工业化,建立了一个门类初步齐全、依靠内循环可以基本自给自足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包括导弹、卫星、核武器在内的自我武装,经济发展速度赶上并超过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年均GNP 约为6% 多,可以跻身同期世界最快经济发展之列,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均比新中国成立前有较大提高,与主要发达国家的若干重要经济差距迅速缩小。
因此,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确认:“在工业建设中取得重大成就,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发生显著改变,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80 年同1952 年相比,全国粮食增长近一倍,棉花增长一倍多。尽管人口增长过快,现在已近十亿,我们仍然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上保证了人民吃饭穿衣的需要”“城乡商业和对外贸易都有很大增长……1980 年,全国城乡平均每人的消费水平,扣除物价因素,比1952 年提高近一倍”“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间,中国国民经济更是高速腾飞,年均GDP 增速约为9%,远远高于同时期世界经济平均3% 左右的增长速度,达到同期世界第一,大大超过德、日、美等国在其崛起甚至“黄金时期”的增长速度。目前,国民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总额已排名世界第二,外汇储备排名世界第一。“神州”系列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嫦娥”探月工程、高铁、天河计算机、北斗导航等一张张响亮的“中国名片”,成为“中国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