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恩富 张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上)
(原刊于《求索》2021年第1期,略有删节)2020年5月23日,习近平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经济界委员会上深刻分析国内国际形势,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尽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紧迫性
随着全球化发展,各国融入世界市场,形成国际大循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融入全球体系。当今世界面临百年大变局,全球化出现逆流,国际大循环面临危机。近年来,内需对拉动中国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但仍有提升空间。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
(一)新发展阶段需要新发展格局
从世界范围看,新冠肺炎在全球大爆发,大部分国家采取了减少国际航班,限制人员往来的措施,国际大循环受到冲击。加上资本主义基本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和国家治理的劣势,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出现了负增长。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经济衰退,就业率下降,收入减少。美国等国家为了遏制中国崛起,打着反倾销的口号,对中国产品征收高额关税,抵制中国产品,还直接用行政手段斩断中兴、华为等中国高科技企业的供应链。
面对国际、国内的新情况、新变化,习近平提出了中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要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提出后,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现有的有关内循环、双循环的研究,多是从中美贸易战、拉动内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进行的分析。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关系进行辩证分析,分析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并提出新发展格局下的新发展方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推动建立新发展格局的紧迫性
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对于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不但具有可行性,而且具有紧迫性。
一是中国经济大国地位产生的内生需要。作为一个经济大国,中国有条件、有能力也必须构建以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际双循环的格局。
第一,中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中国拥有14亿人口,拥有9亿劳动力和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近年来,网络经济、快递、移动支付等新兴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第二,中国拥有完备工业体系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建立了完整的工业化体系。目前,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达到了28%。在全球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占居世界第一。是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第三,大国不能过分依赖出口。中国是一个超大型的国家,从历史上看,在一个国家发展初期,需要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但是,当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国内市场培育后,生产的目的就是更好地满足国内的需求,同时还应该进口更多的产品以满足国内需求。
英国、美国、日本等国都走过了典型的先出口,后满足国内需求的道路。中国外汇储备已达3万多亿美元,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应该放在更好地满足国内需求上。
第四,大国不能过分依赖国外产业链、供应链。如果过度依赖国际分工,一旦别国主动断供,或别国发生战争、政变、罢工、恐怖主义等危机,一件产品的某个零部件,或者某种资源、能源、农产品断供,就会使整个生产过程中断。
二是提升经济、科技自主权,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近年来,中国科技取得巨大进步,但是,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第一,科技实力是体现一国综合实力的关键因素。经济总量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经济占到世界总量的30%以上,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的差距。
第二,建成现代化强国,必须提升科技自主权,掌握核心技术。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转变,要真正强起来必须提升科技实力,在尖端技术、核心技术方面实现突破。
第三,提升科技水平,提高人才质量,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创新,创新需要人才。有创新才会有新的产品,才会有新的社会需求,才能有新增的生产,新增的就业,新增的收入。
中国过去主要靠劳动密集型的企业,生产低附加值的产品,以价格优势占领国际市场。不断提升科技水平,才能提升中国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三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风险的需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经济危机、金融风险也相互传导,进而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安全。
第一,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自身上面,更好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全球化促进了经济交往,为商品带来了更大的市场,推动了经济发展。随着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经济降速,特别是随着新冠肺炎的爆发而导致的衰退,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如果不加防范,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会传导到中国,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风险。
第二,是不断提升国际经济话语权的需要。西方国家依靠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把持着国际经济规则制定权,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话语权。要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需要不断提高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规则制定权。
四是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国际经济循环冲击的需要。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
第一,国际产业链断裂。随着全球化发展,产品内国际分工获得了快速发展,许多产品的零部件由几个甚至几十个国家生产。为阻止病毒传播而采取的停工、停产、停运,使产品内国际分工受到极大影响,国外企业停工无法生产零部件,会导致国内加工无法组装成品。
第二,国际进口数量减少。为有效应对疫情,国外企业停产,工人失业,使生产过程中止生产出来的产品减少。短时间可以依靠库存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但从长期来看,必然会影响中国进口的规模。
五是应对美国等国家逆全球化、去中国化的需要。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倒流逆风。
第一,出现了逆全球化现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取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利用病毒对中国进行污名化,把疫情防控政治化,对中国产品施加高额关税,关闭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馆、部分孔子学院,驱逐部分中国驻美记者。
第二,出现了去中国化现象。一些国家进一步抛出了中国威胁论的观点。美国把一些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进行打压。一些跨国企业,借口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退出中国,把生产转移到越南、印尼、印度等东南亚国家,制造业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的“去中国化”的现象。(上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