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恩富选集

程恩富 周肇光: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推动政治经济学的全面创新——学习《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体会

2018-06-15 来源: 作者:程恩富 周肇光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新形势下,党中央出台了(20043号文件,提出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面和系统地阐述了新世纪、新阶段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方针和目标,是一份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件,充分说明了哲学社会科学已经进入了全党重视和社会需要的历史时期为我们理论工作者营造了宽松的研究环境。

一、繁荣发展哲学

社会科学需要关注的问题《意见》内容很丰富,其中有以下九个问题需要我们特别关注并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主要是:

第一,《意见》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地位。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包括繁荣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

第二,《意见》肯定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作用。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指导思想的丰富发展,对于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对于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于推动改革开放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引导人们树立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思想观念,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意见》指出了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问题。认为“哲学社会科学需要的战略地位还没有受到普遍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反映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理论研究和教材及学科建设亟待加强。”因此,要做到四个“进一步”,即“进一步改革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进一步改善创新环境,进一步健全成果转化机制,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

第四,《意见》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为“三个着眼于”、“三个解放”、“三个贴近”和“两个立足”。“三个着眼于”是指“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三个解放”是指“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三个贴近”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两个立足”是指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其目的就是要“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努力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包括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

第五,《意见》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三个机制的互动性。即“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有利于激发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活力的引导机制;形成既能有效整合资源,又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调控机制:形成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强的运行机制。”

第六,《意见》提倡哲学社会科学的对外交流。在对外交流中,必须做到“三要”,即要大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来扩大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上的影响,要翻译介绍一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要注意防止照抄照搬、食洋不化的现象,坚决抵制反动、腐朽的思想文化的侵蚀。

第七,《意见》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任务就是“七个深入”。即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上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第八,《意见》提出了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方向。主要表现为“三个造就”,即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同时,还要做到“两个坚持”,即要坚持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把那些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熟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第九,《意见》重申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宣传纪律。主要表现在:一是要注意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不要把学术探讨中出现的问题当作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倾向性问题当作一般学术问题。二是学术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没有禁区,理论宣传和教学要有纪律。三是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问题上,要旗帜鲜明。四是要重视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宣传阵地和学术活动的管理。

通过学习,我们深深感到,这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赋予我们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我们要认真学习,掌握其精神实质,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做出新贡献。

二、要求真务实地推动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创新

《意见》中有许多地方提到理论创新问题,为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形态的结构和运行的基础理论。政治经济学课程是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经济学类各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政治经济学不是教条和封闭的科学,它必须不断地概括和总结不断发生着的经济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探索,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但是,传统政治经济学体系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是教条式地搬用《资本论》的逻辑体系结构,并将政治经济学分割为逻辑和内容不连贯的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两块。二是经济理论脱离经济实践。传统政治经济学不注重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多半停留在对经典经济学理论的教条式的分类、注解和表述上。三是在政治经济学体系结构、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等诸多方面缺乏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学总体上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外经济发展为实践源泉,应该说取得了经济学说发展史上的重大成果,并对高绩效的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其研究也存在值得注意和改进的方面,它包括,在规范分析层面上,单纯进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范畴和规律的对比,缺乏研究深度;在实证描述层面,没有继承马克思经济学高度重视数学方法的优良传统,缺乏定量分析;在政策研究层面,一味地“唯上”和“跟风”,缺乏反思意识;在学科重构层面,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取代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缺乏本质揭示。在方法变革层面,简单照搬西方经济学的范畴和理论,缺乏创新精神。在政治经济学的讲授和研究中,也存在着两种需要改进的方面:一是只重视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忽视对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研究。二是只重视理论的研究,重视书本知识,忽视理论联系实际,因而不能进行理论创新,面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不出解决问题方法和政策建议。

当前,政治经济学的重新建构就是对理论发展和实践呼唤的有力回应。由笔者之一程恩富主编的《现代政治经济学》(新世纪高校经济学管理学核心课程教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突破了传统政治经济学的“二分法”(即将政治经济学分为社会主义部分和资本主义部分),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不断发展的实践进行理论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在体系结构、分析方法和理论观点等一系列方面进行了创新。这一创新,除了具有方法新、观点新和资料新等特点之外,其突出地表现在体系结构和内容的创新上。该教材真正打破了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二分法”,却综合阐述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依据马克思《资本论》体系和政治经济学六分册体系(设想分册研究资本、土地所有制、雇用劳动、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的精神,在学术界首创“五过程体系”。除了导论和尾论之外,第一篇分析直接生产过程,第二篇分析流通过程,第三篇分析生产的总过程,第四篇分析国家经济过程,第五篇分析国际经济过程。应该说,这种体系结构的设计既秉承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体系,使其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从方法论上说,本书首创在每章内部均按照“范畴一般与范畴特殊分析”来阐述,如在国家垄断经济一章,先谈国家垄断经济一般,再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接着谈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国家垄断,在市场经济一章,先谈市场经济共性,再分别谈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特性。此外,除了主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之外,还采用了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法、博弈论分析方法和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等;在体系内容方面,该书积极吸收国内外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最新研究成果,有扬弃地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某些理论,强调原理的科学性、稳定性和预见性,坚持“不唯书、不唯上、不唯风”的精神,主张“思想应当解放而不僵化,学风应当严谨而不风化”。最近,我们还编写和出版了与教材相配套的《现代政治经济学案例》和《现代政治经济学习题》两本书,以弥补该教材侧重经济学原理分析而没有进行大量的经验实证描述等不足。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等不少高校使用这本教材(越南还出版了越文版),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们依据中央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精神,正在认真编写《现代政治经济学教参》,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将全面完善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化课程建设。同时,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学专题的数量分析和模型研究,使现代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所具有的数学程度不低于现代西方经济学,而理论含量和学术深度大大超过现代西方经济学,从而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地实现学术原创,真正做到既超越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又超越现代西方经济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理论经济学范式,繁荣和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

 

(原载《探求》2004年第6期,第二作者为周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