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恩富选集

程恩富: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新探

2018-06-15 来源: 作者:程恩富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21世纪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继续面临的重大课题。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邓小平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从质的规定性上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和根本任务的规定,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又为我们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南。笔者针对当前一股曲解和否定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完整理论的思潮,联系国内外现实进行新的探讨,并指出这一理论在目前深入学习和研究十六大报告,以及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终具有不可抹杀的指导意义。

     一、本质论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探索的科学总结

社会主义学说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它最初的含义是指要以合作为基础,以公众幸福和社会公平为目标去集体管理人类事务。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旧世界的过程中,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及其必然发展趋势,发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飞跃,并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将共产主义的第一个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概括性地描绘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全部生产资料归社会直接占有,生产有计划地进行,不存在商品和货币,实行按劳分配,因而人类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等。由于当时还没有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只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以生产力高度发达为前提对未来的社会的一种科学预见,至于未来的社会主义究竟将会如何,他们并没有也不可能作出更多的论述。18861月,英国费边社的一位负责人请求恩格斯为该社准备出版的小册子《什么是社会主义》写一篇文章,恩格斯回信说:

“我所在的党并没有提出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表示脱离事实的结论是毫无价值的。”

20世纪以后,历史的发展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预料,社会主义首先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俄国取得胜利,尔后又在亚洲和东欧一系列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相继建成。列宁在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赶超资本主义国家的必要性,他在对社会主义的某些特征进行概括时指出:社会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可见,列宁把生产力作为一项极为重要内容写进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中。但遗憾的是在列宁逝世以后,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被教条化、模式化。比如取消了商品经济,实行高度化的公有制和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结果造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比较僵化。

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成功经验”被陆续推广到亚欧社会主义国家。然而从50年代起,我国和东欧一些国家逐渐认识到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僵化所在,并开始探索本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但对于新生不久的人民共和国来说,社会主义是一件崭新的事业,主要出于一种美好的愿望,导致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一种绝对公平的乐园,从而助长了某种平均主义之风;割裂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改进和社会公平的实现,误以为这就是惟一的科学社会主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即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同国内外经验教训基础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正式转向本国特色,这为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及对其作出更深层次的科学概括提供了条件。邓小平深刻洞察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问题的根源所在,指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挫折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所固有的,而是由于我们没有完全弄清楚社会主义本质而造成的失误,因此,他认为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抛弃错误的理解,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早在19804月他就在《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一文中呼吁: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80年代以来,邓小平又进一步从“是什么”和“不是什么”正反两个方面科学地提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一方面,他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另一方面,他又从正面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力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的社会主义。

     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邓小平通过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长期思索与考察,不仅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科学概括,而且还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对于我们加深对社会主义内涵的理解,牢牢抓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1.发展生产力就是抓住了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

在社会主义的历史中,对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曾产生过错误的理解,这是导致不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种错误理解产生的原因就在于离开生产力这个主要方面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矛盾运动。邓小平之所以能从前人的误区中走出来,就在于他始终以生产力为立足点来分析中国社会的矛盾运动。他认为,中国虽然进入了社会主义,但是“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基本任务的分析,明确指明了社会主义事业千头万绪,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切实解决人民的物质利益问题。因此,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共产党必须首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事实上,社会主义只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党和国家的最根本工作目标,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不断兴旺发达,社会主义社会才能成为人民富裕、政治文明、国家富强的社会。

2.发展生产力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前提条件

邓小平在分析社会主义本质和任务时,是把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长河中的一个过程来考察的。它是介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形态,所以它理应比资本主义更高级。也就是说,社会主义要优越于资本主义,同时要为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奠定坚实的基础。事实上,即使人民当家作了主,即使实行了“一大二公”的公有制,但如果经济效益仍然很低,国家仍然很穷,人民生活提高缓慢,社会主义优越性就无从谈起。因为这不是名符其实的社会主义。正如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否则社会主义有什么优越性呢?”可见,他是把社会主义的任务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深刻阐述的。这说明并要求我们的根本任务要提倡务实精神,踏踏实实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尤其在目前要处理好国家调控与市场调节、部分先富与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与四项基本原则,以及毫不动摇地发展作为主体性的公有制与作为辅体性的中外私有制,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与实现新型工业化,“引进来”与“走出去”等一系列重要关系,“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简言之,要在快速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快速改善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以便显示社会主义应有的优越性。

3.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基本手段

当今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同球共处,相竞争而发展。而竞争的实质问题是经济实力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主义能否在全球竞争中取胜,能否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能否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根本是靠生产力竞争。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反复强调,“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则,社会主义怎么能战胜资本主义?”我国至今仍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水平上存在着较大差距,因而将发展生产力作为最基本的任务,便成了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中消灭贫穷,赶超发达资本主义,恢复科学社会主义应有活力的根本手段。邓小平说得好,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如果20世纪内达到小康水平,那么,“到那个时候,中国就会对人类有大一点的贡献。”如果到21世纪前半世纪,我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新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可见,只有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把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好,加速推进现代化程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和优越性才能得到世界的公认,社会主义理论和信仰才能有感召力,也才能以事实说明“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

整个世界90年代以来,美国即使依靠经济霸权、高新技术和发动战争等,也出现了经济衰退和缓慢增长;日本经济10多年启动不起来而一直处于停滞和极慢增长之中;苏东国家剧变后普遍形成大规模的经济倒退;墨西哥、阿根廷等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出现金融和经济危机。而与此相对照,中国“一枝独秀,风景这边独好”,经济和社会快速健康地发展。这说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适合市场经济,更能促进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统一体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一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辩证统一体,而在实践中它们的彻底体现有先有后,彼此互为因果,相得益彰。这既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

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首先要从发展生产力与解放生产力上表现出来。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最终标准,“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社会主义之所以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就在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如果没有生产力的解放和充分发展,社会主义本质其他两个方面内容的实现,就成了无源之水,也难以体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趋势,但这一本质的体现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得以实现的。

我国在对传统经济体制进行调整和改革的同时,仍存在着贫富差别和剥削现象,这是不由人们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是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现象。而这种现象的存在和出现正是因为我国生产力水平还不够发达,尤其是公有经济的生产效率不高所致。不过,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多种非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适当发展,尽管会导致低度的贫富差别和剥削现象,但却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其实这也正是社会主义进步性的重要体现,是为最终消灭私有制及其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创造条件。当然,强调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体现过程中的首要性,并不是对其他本质的否定。相反,低度的两极分化和一定程度的剥削现象既是正常的又必须受到扼制,使之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加快实现共同富裕。

为了最终体现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共同富裕,防止剥削和贫富分化在社会主义肌体内大幅度产生和蔓延,确保“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一本质在大局上的体现,社会主义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这两个主体为前提。邓小平虽然没有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明确写入社会主义本质中,可是,本质论是蕴含着这两个社会主义前提的。邓小平始终强调:“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不搞两极分化”,“吸收外资也好,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也好,归根到底是要更有力地发展生产力,加强公有制经济。只要我国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

可见,只有在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过程中体现以公有制为主体,而不是以私有制为主体;只有在各种生产要素都参与分配的过程中体现按劳分配为主体,而不是以按资分配为主体,才能防止两极分化,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实践证明,这样既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又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大局上防止了高度剥削和两极分化。

邓小平在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中,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二者的矛盾运动入手,充分肯定了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广义本质中的基础地位。这是因为,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把生产力从束缚它发展的传统经济体制下解放出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实现社会的“富裕”。在生产关系方面,为了确保生产力发展的“成果是属于人民的”,保证“富裕”的公平合理,还必须经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来确保生产关系的进步性。这样,既解决了“富裕”问题,又保证了“公平”的前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最终结果,必定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

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次序性,便于我们从动态的和历史角度看待社会主义进程。长期以来,我们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时候,总是以社会主义的最终特征来构筑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模式,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揭示了社会主义内在要素的矛盾运动规律,正确处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与现实的关系,从根本上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充分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是坚持和发展的统一,是与时俱进的开放思想体系。

     四、结论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述,实质上由浅入深包含了三个关联的层次,第一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基础,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的发展,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创造充裕的物质条件。离开了这一生产力基础,“共同富裕”只能成为“空中楼阁”。第二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过程中所应坚持的宏观调控原则,也是基本途径,是通往社会主义性质“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偏离了这一途径,即使生产力上去了,最后归宿必定是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第三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阶段的最高目标,也是上述两层的最终归宿。这三个层次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体现了社会主义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统一体。但要指出几点:

一是只有代表公有制生产关系的那个阶级及其政党,才能从本质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尽管这个阶级及其政党鼓励私有制在一定程度上的发展。

二是在目前研究社会主义本质的过程中,有的学者加以曲解,认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只包括生产力和共同富裕两条,主张合法的私有制没有经济剥削,把经济剥削说成是一个国家的非法现象,声称无论私营业主有多少也不构成阶级和贫富两极分化。这种貌似新颖的观点,其实是剥削阶级思想史上的陈旧说法,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没有共同点。

三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同当代社会党的民主社会主义观点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后者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自由、公正、互助”。自由是指每个人都可以发展自己的个性,参与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公正是指每个人都享有各种机会均等,其中包括社会保障、财产和收入以及权利的平等分配;互助是指个人之间相互乐于彼此承担责任,使别人获得与自己同等的平等和自由权利。国内个别经济学家的相似新表述为:“社会主义=社会公正+市场经济”。实际上,离开了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也就是离开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占主体,便不可能较充分地实现“自由、公正、互助”,也不可能建设好社会主义类型和性质的市场经济了。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3]程恩富1社会主义三阶段论(第一章)[M]1广州:广东高教出版社,1990.

[4]程恩富1当代中国经济理论探索(第七章)[C].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5]邓小平文选(1975-1982)[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6]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4.

[7]中国海派经济学创始人——程恩富[A]1与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对话(第五辑)[C].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原载《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