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恩富选集

程恩富:蕴含丰富科学发展观的陈云经济思想研究

2018-06-15 来源: 作者:程恩富

陈云的经济思想,是我国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在陈云诞辰百年纪念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说:“陈云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1]因此,研究陈云蕴含丰富科学发展理念的经济思想,既是对老一代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奠基人的纪念,又是我们学习、研究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

研究陈云经济思想的科学发展意蕴,至少应着眼于两个层面,一是其萌芽性的科学发展观理念研究;二是其经济工作方法对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启示。

一、陈云“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思想的萌芽与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 (以下凡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引文不再加注)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陈云“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萌芽思想,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陈云“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思想的萌芽

陈云参与领导新中国经济工作时期,我们党还没有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重要思想。但仔细研究可以发现,陈云在主持中央经济工作的几十年中始终贯穿着萌芽性的“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科学发展观思想。仅上个世纪70 年代末,陈云就对“发展”的迫切性一再强调。1978 12 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严肃地指出:“建国快30 年了,现在还有讨饭的,怎么行呢?”“如果老是不解决这个问题,恐怕农民就会造反,支部书记会带队进城要饭。”[3]p.2361979 3 21 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 陈云再次尖锐地指出:“革命胜利30 年了,人民要求改善生活。有没有改善? 有。但不少地方还有要饭的, 这是个大问题。”“不估计到这种情况, 整个经济搞不好。”“这个现实的情况,是制定建设蓝图的出发点。”[3]p.250 由此足见陈云对经济发展重要意义认识的深刻,加速经济发展心情的迫切,以及其“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 等科学发展观思想的萌芽。可以说,陈云“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科学发展观思想的萌芽,根植于他对经济发展对社会主义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的深刻认识和实践体验。

陈云这一具有萌芽特征的科学发展观经济思想,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启示,就是立足于“人民要求改善生活”和建立“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来认识发展的重要意义。这一启示,用党的十七大主题和科学发展观表述,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此基础上,再“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采取各种发展措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使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充分彰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一直处于迫切要求加强的过程之中。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强烈愿望,始终在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心中处于核心地位。由此看“急于求成”的发展思想长期影响着人们, 同时也影响着许多地方的发展。因此,怎样认识“发展”,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依然很重要。

(二)正确理解、深刻认识“发展”的内涵

1978 年,陈云针对当时面临的经济问题指出:“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 就是要根据现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要弄清事实,这是关键问题。”[3] p.235)“首先要弄清事实,这是关键问题” ,是陈云经济思想的精髓之一,也是其经济工作方法。我们今天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像陈云“首先要弄清事实”那样,首先弄清什么是“发展”这一关键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并不等同于“增长”的发展。其完整的含义是: 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 是现存事物运动发展内部矛盾运动为根本动力的“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上, 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不断完善上的“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尊重自然规律,重视把握自然限度,构建人与自然生态化和谐共存的“发展”;在人的社会地位和自身素质升华提高上, 是人民当家作主和积极推进、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价值取向的“发展”。基于这些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我们党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以及国家面临的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所包含的矛盾运动态势,把发展提到了“第一要务”高度, 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目标;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良好的文明建设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确立” 的历史任务和社会建设的新要求; 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出了“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尤其是党的十七大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后,科学发展理念已渗透到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但由于过去相当长时期经济建设中把发展等同于增长的惯性,即较少顾及资源的承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过分追求GDP 增长的现象惯性,一些地方现在依然存在违背经济规律,妨碍科学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的现象, 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对“发展”缺乏正确认识,或者根本不清楚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这种认识不改进提高,科学发展观不仅难以真正贯彻,而且会扭曲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内涵。

可以说,领会陈云立足于“人民要求改善生活”来认识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实事求是的经济思想精髓,光大陈云按经济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是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陈云一切“有利于人民”的经济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思想的继承、运用和发展,也是对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创造性阐发和升华。其中,包括对陈云一切“有利于人民”的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陈云一向十分关注并反复强调经济发展的目的性和社会主义性质。“一要吃饭, 二要建设”,是陈云在主持中央财政工作时提出的基本理财方针。早在1956 年,针对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只顾完成产值和利润” 的急于求成现象,陈云警示性地指出,这“不能适应人民消费的需要”,“要把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农业、手工业, 改造成为这样一种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在我国出现的决不会是资本主义市场, 而是适合于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市场。” [3]pp.5712-13)近30 年后的l985 6 29 日,针对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忽视甚至忘记经济建设和改革目的的情况, 陈云尖锐地指出:“在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国家现在进行的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也是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任何一个共产党员,每时每刻都必须牢记,我们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能搞别的现代化;我们进行的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3]pp.250347251

陈云这些始终一切以人民利益、人民需要为出发点的经济思想,既是他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本质和规律的深刻认识,又是他在经济建设中对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阐释和实践。而当我们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的理论高度,来认识陈云这一经济思想时,可以寻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思想的历史渊源。

人类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物本主义到神本主义再到人本主义的规律性变迁升华过程。当今世界的基本发展理念,日渐进入人本主义的轨道。在人类发展理念这一深层变迁过程中,历史业已证明,资本主义较早提出的所谓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反映的是劳动大众从物的奴隶到神的奴隶再到人(生产资料私人垄断者)的奴隶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深深打着物本主义和神本主义历史烙印。马克思主义科学人本主义, 是按照人的异化复归规律,让人力产权的基本生存权、全面发展权、公平共享权、主人履责权[4]得以尽可能地充分实现,使所有人成为物和社会的主人,尽可能保障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本主义。迄今为止,两千多年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历史和近一百年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历史的一个基本结论是,人成为物的和社会的主人,并可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能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因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这两个“毫不动摇”的目的,用陈云的话说, 就是建立“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当然,这既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是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贯坚持的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性内容。但是,国际上东欧被“和平演变”,国内新自由主义思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严重削弱, 使一些人,包括一些老资格的专家学者,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这些基本原则发生了动摇。因此,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过程中,我们应该也必须像陈云那样,政治上清醒、坚定地时刻牢记,“我们国家现在进行的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也是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而把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进一步落实出成效,造福于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更加辉煌的成就,排除新自由主义思潮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干扰,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陈云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经济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其科学内涵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表述的那样:“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这是我党对马克思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社会化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理论中国化的现代表述。其基本运行方式是,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既坚持国家宏观调控,又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全面(是‘各个方面’而不是片面追求GDP——本文作者注。下同。)协调(而不是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失调、消费需求结构畸形、收入分配相对两极分化)可持续(而不是不顾环境、资源承载力地‘吃子孙饭’、不同阶级、阶层之间利益对抗性矛盾尖锐)发展”,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

对于社会化大生产必须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规律,不仅是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凯恩斯等许多西方济学家也以某种方式认可并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措施。但近年来,一些学者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打着否定苏联传统计划经济的幌子,神化私有产权,奉行市场原教旨主义,形而上学地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家一贯倡导的基于社会化大生产的有计划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经济发展规律,戴上计划经济的帽子并予以否定。事实上, 中国的新自由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全盘否定, 已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的贯彻落实。当前, 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金融危机已演化为全面经济危机的趋势, 严重威胁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党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定义为“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高度概括。其理论依据, 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必须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规律;其实践依据,即依据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总结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其中,包括陈云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最初探索者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对于陈云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经济思想,著名统计学家李成瑞分析说, 新中国建立后,陈云主持全国财政、外汇、物资的统一管理和调度过程中,迅速制止了长期战争形成的严重通货膨胀, 奠定了综合平衡思想的经验基础;在制定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过程中,及时努力地纠正了1953 年、1956 年的两次小冒进,使综合平衡的思想臻于成熟, 并于1957 年初从理论上作了系统的阐述。“有人认为陈云的综合平衡思想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而且只适用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是一种误解。上述史实说明,他的综合平衡思想是在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计划经济尚未建立或开始建立的情况下产生和逐步形成的。他关于综合平衡的论述,包含着理论与方法两个层次。其中的理论层次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反映,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是长期适用的;而实施方法的层次则是随着各个时期经济体制的不同而变化的。”[5]

陈云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经济思想,在1979 年的有关文献中表达得十分明确:“有计划工作的规则: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思想来之于马克思。”“在社会主义革命还没有在一个国家胜利以前,马克思就设想过社会主义经济将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这个理论是完全正确的。”“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有两种经济:(1)计划经济部分(有计划按比例的部分);(2)市场经济部分(即不作计划,只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进行生产,即带有盲目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第二部分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需的。”[3] pp.244-245)陈云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经济思想,后来被学界称之为“鸟笼经济理论”。

陈云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经济思想中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内涵,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萌芽思想。1979 年, 陈云写信给当时的国务院领导,他指出:“经济建设必须尽早注意的两个问题”,“(一)全国各地的水资源情况。……今后工厂的设立必须注意到用水。”“(二)工业污染问题。……今后办厂必须把处理污染问题放在设计的首要位置,真正做到防害于先,这是重大问题。”[3]p.263 陈云这一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按比例协调发展的经济思想,在党的经济建设思想史上,理应视为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确立”重要精神的萌芽。

对于陈云的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思想,毛泽东、邓小平都有过高度评价。

1958 年,“大跃进”初期,对于高征购、高指标、浮夸风等违反经济规律的现象,陈云曾有与毛泽东不同的看法。1957 年,陈云提出“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要重视研究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并具体提出“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投资比例,要根据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所提出的方针加以安排”等等。[3]pp.5256-57)毛泽东当时对这些话并不高兴,曾批评陈云离“右派”只有50 。但是,1959 4 月,毛泽东说:“在武昌发表1959 年粮、棉、钢、煤的数字问题上,正确的就是陈云一个人。一月上旬,也是他正确,不是别个正确,别个同志不善谋。”到19596 月底,毛泽东又说:“不晓得讲了多少年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就是不注意,不是综合平衡。各个工业部门跟农业部门的联系,重、轻、农的联系,就没有顾到。”[6]pp.940949

邓小平对陈云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经济思想进行了高度评价, 比毛泽东更为及时了当。1980 12 16 日,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一再强调“按经济规律办事”,认为对许多方面,在一定时期内, 国家干预是必要的。”“好事要做,又要量力而行。”等等。[3]pp.278-279)几天后,即1980 12 25 日,也是在这个会议上,邓小平说:“我完全同意陈云同志的讲话。这个讲话在一系列的问题上正确地总结了我国三十一年来经济工作的经验教训,是我们今后长期的指导方针。”“我们的经济一直存在着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到三中全会前后,更发展成为财政不平衡、信贷不平衡、物资不平衡、外汇收支不平衡的局面。”“生产建设、行政设施、人民生活的改善,都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这就是实事求是。”[7]pp.354-355

从毛泽东、邓小平对陈云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经济思想的高度评价,我们既可以看出毛泽东、邓小平的领袖胸怀和实事求是精神,又可以看出陈云对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思想的重大贡献。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思想,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经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上个世纪80 年代被许多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结合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概括为社会主义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虽然社会化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曾经在我国长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因计划的比例过大、过细,计划的商品过多,而使我们的经济体制成为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事与愿违地在相当程度上偏离了按比例发展规律的本质要求(这是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因), 但这不是这一规律本身的错,是对规律运用出现的失误。现在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高度总结这段历史,可以说,毛泽东、邓小平、陈云关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经济思想,已经构成我们党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历史经验基础。即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现在已经升华为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理论。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进行的扩大内需和构建公平高效、共同富裕的收入分配体制;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加强经济宏观调控以防止经济“冷热病”;建设生态文明以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无不基于这一规律。因此,进一步总结陈云等老一代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经济思想,排除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干扰,应该是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和实践任务之一。

四、陈云的统筹兼顾经济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是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见出成效的基本路径,十分重要。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十七大报告这些对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根本方法的精辟概括,其思想理论来源和历史实践基础之一,是陈云的统筹兼顾经济建设思想和实践经验。

陈云的统筹兼顾经济思想,在《陈云文选》中随处可见, 贯穿陈云几十年经济工作的始终。陈云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经济思想,是其统筹兼顾经济思想在宏观经济管理上的集中表现。而其相对微观或集宏观、中观、微观于一体的统筹兼顾经济思想,从他在党的“八大”二次全会上所作的《解决猪肉和其他副食品供应紧张的办法》[3]pp.14-16)这一讲话,可见一斑。陈云针对当时解决猪肉和其他副食品供应紧张等问题,从粮食的购销到猪的收购、从猪的饲养到猪病的防治、从养殖业到种植业、从价格政策到贸易政策、从市场开放到市场管理等等,统筹兼顾地作了较为全面详尽的安排。现在回过头来,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可以说,陈云较早地探索或演义了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根本方法。

陈云的统筹兼顾经济思想,还散见于他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性理论著述中。如《怎样才能少犯错误》、《怎样使我们的认识更正确些》、《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等等。那些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光辉的思想观点,包含着具有鲜明实践特色的统筹兼顾经济思想,这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然,陈云的统筹兼顾经济思想,还没有达到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的境界。在理论抽象的深刻层次以及立意高远上,要比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根本方法思想逊色些。尽管如此,有一点应该是毋容置疑的。那就是,陈云具有鲜明实践特色的统筹兼顾思想,为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根本方法的思想奠定了历史实践基础。这样,我们在陈云统筹兼顾经济思想构成与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历史内涵上,再次看到了陈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创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做出的历史性杰出贡献。而这,正是研究陈云统筹兼顾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五、结语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三个“我们要永远铭记”, 是新一届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坚强决心和信心的表达,也是新一届党中央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和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历史虚无主义舆论的有力回应。从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要义、以人为本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四个层面反观陈云经济思想,管窥我们党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为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创新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所奠定的历史性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进一步领略陈云等老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基者政治上始终清醒、坚定,工作上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领袖风采,无论对于我们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三个“我们要永远铭记”精神所包含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历史内涵,还是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加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陈云诞辰百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05-6-13.

[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J].求是,2007(21).

[3] 陈云文选(3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程言君. 再论人力产权及其对我国改革的意义[J]. 探索,2007(2).

[5] 李成瑞. 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研究和理解陈云的经济思想[EB/OL].人大经济论坛网,2005-9-5.

[6] 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7] 邓小平文选(2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原载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 年第2 期)

 

(原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