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恩富选集

程恩富:马克思的股份资本理论

2018-06-16 来源: 作者:程恩富

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的年代里,资本主义股份公司作为当时一种新型的经济形式,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因而他在《资本论》及其他有关著作中,对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进行剖析,写下了不少重要的精辟的论断。这些论断从各个方面阐述了股份公司问题,构成了马克思的股份资本理论的基本内容。这一理论大体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指明了资本主义初期存在着现代股份公司的前驱形式。他说:“还在资本主义生产初期,某些生产部门所需要的最低限额的资本就不是在单个人手中所能找到的。这种情况一方面引起国家对私人的补助,如柯尔培尔时代的法国和直到目前的德意志若干帮就是这样。另一方面,促使对某些工商业部门的经营享有合法垄断权的公司的形成,这种公司就是现代股份公司的前驱。”[1]我们只要考察一下外国经济史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尽管股份制度这一经济现象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希腊、古罗马社会,那时因为商品货币关系已较为发达,而在宗教、军事等组织中产生了与股份公司相似的经济形式;但只是到了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欧洲由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股份经济才有了明显的增长。比如,英国当时出现了一些具有垄断特权的,以经营国外垄断贸易和殖民掠夺为目的的贸易公司或独占公司。1553年—1680年,英国成立的这类公司有49个,其中包括著名的东印度公司(1600年创立)。法国、普鲁士、荷兰等国也陆续产生过一些性质相同的公司。它们一般都是采用股份集资来合资经营的,不过股份合资经营的某些重要原则与现代股份公司的原则有所不同,所以这类公司便成为现代股份公司的先驱形式。根据马克思的分析,这种先驱形式必然产生的根源在于满足“单个的货币所有者或商品所有者要蛹化为资本家而必须握有的最低限度价值额”[2]的客观要求。

第二,马克思阐述了优先发展现代股份公司的部门及股票的种类和性质。他指出股票有“本国股票”与“外国股票”、“优先股”与“普通股”,并具体分析了当时优先发展现代股份公司的部门及股票问题,认为:“首先是货币机构本身的股票:银行股票;股份银行的股票;交通工具的股票(铁路股票最重要,运河股票,轮船公司股票,电报局股票,公共马车公司股票),一般工业企业的股票(矿业股票最重要)。其次是公用事业企业股票(煤气公司股票,自来水公司股票)。各式各样的企业的股票,千差万别。保管商品的企业股票(船坞股票)等等。股票五花八门,多不胜数,例如以股份为基础的各种工业公司或商业公司等企业的股票。最后,作为全体的保证,有各种保险公司的股票。”[3]为什么马克思非常强调银行、保险、铁路、运河、煤气、自来水等部门的股票呢这是因为从十七世纪末开始,尤其在十九世纪初期,金融业、交通运输业和某些公用事业部门首先较多较快地运用了现代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由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前提条件是要不断扩大资本来源,扩大国内外市场,优先解决生产和交换较为集中的所在地(如城市)基础设施问题,所以金融、运输和公用事业部门率先采用股份公司形式而得到较快发展,就能很好地满足这些必要条件。以英国为例,从1828年开始建造铁路,至1842年通车线路已达2808英里1800年银行和保险的股份公司有67家,桥梁和运河的股份公司多达219家,而当时制造行业的股份公司只有6家。在美国这些部门的股份公司的发展也为十九世纪上半叶经济起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关于股票的性质问题,马克思曾简练地指出“如果没有欺诈,它们就是对一个股份公司拥有的实际资本的所有权证书和索取每年由此生出的剩余价值的凭证。”[4]他还认为,股票属于虚拟资本,但与国债券不同,它代表在股份公司中执行职能的现实资本。只有当股票资本的积累表示新建铁路、矿山、轮船等企业的积累奋它才与现实资本的积累相一致,但在多数情况下,两者并不一致,并且这种虚拟资本的积累总是大大超过现实资本的积累。这是因为股票资本积累即股票价值的总和决定于股票的发行数量和每张股票的价格,况且,假如股票数量的增加是由于已有的现实资本合并为股份资本的结果,这时股票资本的积累就不表示现实资本的增加或积累。所以说,股票本身仍然是虚拟资本,股票只是对现实资本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的相应部分的所有权证书。

第三,马克思论述了股份公司同资本主义信用和银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资本论》一书里,马克思详细说明了“信用制度怎样创造了一种联合的资本”[5],即“与信用事业一起发展的股份企业”[6]。他描绘得非常形象:“一种崭新的力量——信用事业,随同资本主义的生产而形成起来。起初,它作为积累的小小的助手不声不响地挤了进来,通过一根根无形的线把那些分散在社会表面上的大大小小的货币资金吸引到单个的或联合的资本家手中;但是很快它就成了竞争中的一个新的可怕的武器,最后,它变成一个实现资本集中的庞大的社会机构。”[7]于是,马克思得出结论:“信用制度是资本主义的私人企业逐渐转化为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的主要基础”。[8]马克思之所以认为资本主义信用制度能够促进股份公司的发展,主要是由于信用能促使大量货币资本集中在金融市场上,而这正是以发行股票与债券的方式来动员巨额资本的重要前提。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银行体系的产生,除了经过旧的高利贷性质的银行业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性质银行这一途径之外,主要途径是按照资本主义原则来组织股份银行。例如英国,1694年在国家帮助下成立的英格兰银行就是一个大规模通过股份形式而筹集起资本的股份银行。特别是在1826年英国颁布了给予股份银行一般法律许可的条例以后,银行系统的股份公司数量增长很快。在英格兰,1833年股份银行只有30多个,仅隔8年,至1841年已增加到115个,而以前大量存在的合伙银行则日趋减少,到十九世纪末,非股份银行就几乎绝迹丁。总之,一方面,股份公司使银行业得到了巨大发展另一方面,银行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资本主义信用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股份公司的发展。

第四,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股份经济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他分析说“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历时较长范围较广的事业,要求在较长时间内预付较大量的货币资本。所以,这一类领域里的生产取决于单个资本家拥有的货币资本的界限。这个限制被信用制度和与此相联的联合经营(例如股份公司)打破了。”[9]还说:“积累,即由圆形运动变为螺旋形运动的再生产所引起的资本的逐渐增大,同仅仅要求改变社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量的组合的集中比较起来,是一个极缓慢的过程。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粗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10]可见,马克思是把资本主义股份公司迅速增长的客观原因归结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和资本集中的需要。马克思还认为,“当股份公司等等进行为期很长的工程事业时,如铺设铁路、开凿运河、建筑船坞、大的城市建设、建造铁船、大规模农田排水工程等等”[11],相对于资本主义初期来说,已属于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证明,不断的扩大再生产和资本集中是资本主义生产日益发达的标志,当时运河、铁路部门大量采取股份资本形式,客观上满足了扩大再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要求,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飞跃增长。拿英国来该说,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半个世纪中建造了2200英里长的运河,1838年通车的公共机车铁路有500英里,到1848年则达到5000英里。英国运河、铁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整个经济的增长。运河的运输费用相当于公路运输的四分之一到一半,并使主要工业地区煤的价格减少了一半左右,交通运输部门的先行发展,扩大了市场,增强了运输能力,又促进了采矿、冶金和制造等行业的发展。英国从1810年到1855年,铁产量从近30万吨提高到300多万吨;从1816年到1856年,煤产量从1600万吨提高到6500万吨。美国运河和铁路的发展亦有相似的情况。

第五,马克思剖析了股份公司出现后资本关系的新特点和本质。资本的具体形式从独资资本,经过合伙资本,发展到股份资本,在资本关系上有许多新的特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二十七章具体讲了三点:其一,股份资本的形成和发展,扩大了生产规模和企业规模。过去个别资本不可能建立的企业出现了。同时,这种以前由政府经营的企业变成了股份公司的企业。其二,从整个社会来看,股份公司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股份资本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一种资本,它取得了作为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资本的社会资本形式和社会企业形式,而与私人资本和私人企业(指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相对立。它的发展充分表明,资本关系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这个大框框里日益社会化。其三,从股份公司内部来看,它所包含的两种分离将成为两个转化的过渡点,是对职能资本家的扬弃。过去,资本的所有者通常又是实际经营企业的职能资本家,资本的所有权和资本的管理权是统一的。而在股份制度下,持有大量股票的资本家不一定担任公司的经理,这样,就形成了两种分离实际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转化为单纯的经理,即别人的资本的管理人,而资本所有者则转化为单纯的所有者,即单纯的货币资本家。马克思认为:“……单纯的经理,执行着一切应由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自已担任的现实职能,所以,留下来的只有管理人员,资本家则作为多余的人从生产过程中消失了。”[12]正是由于资本的职能已经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因而劳动也已经完全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剩余劳动的所有权相分离。于是,这个资本主义生产极度发展的结果就必然成为两个转化的过渡点首先,它是资本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需的过渡点,即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社会财产;其次,它是与资本所有权结合在一起的再生产过程中的职能转化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社会职能的过渡点。简言之,资本主义股份公司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前提条件,成大向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种形式。

上述三个特点说明,尽管股份公司扩大了生产规模,实现了两个扬弃,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新的变化,但资本关系的自行扬弃只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范围内的扬弃,是消极的扬弃,其本质还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私人经营。所以,马克思把股份公司称之为“联合的资本家”[13]、“结合资本家”[14],并指出“资本主义经营本质上就是私人经营,即使由联合的资本家代替单个资本家,也是如此。”[15]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为辩证地分析各种生产关系的实质和具体模式提供了典范。

第六,马克思阐明了股份公司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两重作用。我们从马克思对股份公司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作用是双重的。其积极的促进作用,就是适应了日益社会化的大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具体表现为它是资本筹集的重要途径和资本集中的有力杠杆。马克思指出:“单个的货币所有者或商品所有者要蛹化为资本家而必须握有的最低限度价值额,在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同发展阶段上是不同的,而在定的发展阶段上,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中,也由于它们的特殊的技术条件而各不相同。”[16]然而,“一个独立的工业企业为进行有效的生产所必需的资本的最低限额,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17]。事实正是如此。在生产不断社会化、生产规模和企业规模日益扩大、资本有机构成逐步提高的情况下,创办一个新企业的最低资本额是逐渐增大的,而通过发行大量股票、特别是小面额股票来集资经营的股份公司,相对于单个资本家或合伙资本家来说,能够更迅速、更广泛地筹集资本。马克思还指出:“不论经营规模的扩大是积累的结果,还是集中的结果,不论集中是通过强制的道路进行吞并,……还是通过建立股份公司这一比较平滑的办法把许多己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资本溶合起来,经济作用总是一样的”。[18]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了经营规模的扩大有两条途径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后者又可通过两个办法来实现,即通过竞争来强制吞并资本或通过股份公司来自愿溶合资本。只要将这两条途径比较一下,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尽管个别资本家可以通过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和借助于银行信用等方式扩大自己的企业,但这种扩大有很大的局限性。原因在于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资本积累,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而短期银行信用也不能满足在新建企业时对于大量固定资本的需求。可是,如果采用股份公司这一组织形式,就可以较稳妥地迅速实现巨大的资本集中,进而扩大资本经营的规模,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股份公司除了具有上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面以外,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消极作用的一面。对此,马克思揭示了两点:首先,股份公司形成和发展,不断地再生产出了一种新的金融贵族和新的食利阶层。其次,股份公司成为掠夺众多的中小股东,使资本空前迅速地集中于一小撮大资本家手里,从而促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原载《学术月刊》1985年第10期)




[1]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3卷,第343页。

[2] 同上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38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387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29页。

[6]同上书,第436页。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87页。

[8]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5卷,第498页。

[9]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4卷,第396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88页。

[11]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4卷,第536页。

[12]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5卷,第436页。

[13]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4卷,第260页、

[14]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3卷,第371贡。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272页。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43页。

[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92页。

[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6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