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恩富选集

程恩富 朱奎:新凯恩斯主义效率工资与失业理论解构

2018-06-16 来源: 作者:程恩富 朱奎

一、导言

新凯恩斯主义是八十年代出现的主张国家干预的新学派,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前沿。它的新颖之处在于,用“粘性”理论取代了其他凯恩斯学派的“刚性”理论,并从经济当事人利益最大化和理性预期的角度对这种“粘性”做出了解释,进一步用价格粘性理论和工资粘性理论解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波动和非自愿失业现象,从而弥补了原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缺乏微观基础的不足,促进了国家干预主义的复苏。

名义工资刚性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是,其存在的微观机理,该理论未曾涉及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正是在这一点上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正统地位。而新凯恩斯主义深人研究了工资粘性和失业存在的原因,在理性自私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假设的基础上,给出了解释工资粘性和失业的各种理论。效率工资论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代表性理论。

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分析方法中,“不完全信息”方法占有优势地位。一般认为,它能克服凯恩斯主义理论的“片面性”,例如凯恩斯主义的各种价格刚性理论,尽管能够说明总需求的冲击会造成就业量和产量的波动,但是不能说明非自愿失业现象的存在,而建立在不完全信息基础上的“效率工资”模型,则既能解释周期性波动,又能说明非自愿失业。甚至有人认为,“不完全信息”也许是一种能够统一新凯恩斯主义眼花缭乱的各种理论的唯一方法,因为,“不完全信息”方法不仅能较好地解释市场不完全以及由此而来的经济波动和周期,而且能包容凯恩斯主义关于商品、劳动力、资本价格刚性的所有模型。效率工资论认为,超额劳动供给的存在不会导致厂商削减工资,因为厂商对工人的生产过程不具备完全信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防止工人偷懒和跳槽,厂商支付给工人高于劳动市场出清时的工资,进而产生工资粘性当工资水平高于劳动市场出清水平时,就会出现失业并持续下去工资粘性导致就业量和产量的波动,经济出现周期性工资和价格粘性指的是,工资和价格不是不能调整,只是调整十分缓慢,需耗费相当的时日效率工资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西方国家高工资和高失业率并存的现象,因而曾被罗伯特·戈登认为是劳动市场微观经济理论发展进程中的“年代的新热潮”以下我们试图对有关失业现象的效率工资论进行解构或扬弃。

二、效率工资的激励机制

效率工资论认为,效率工资是一种激励工资,劳动生产率依赖于厂商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如果工资削减损害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引起单位产品劳动成本的提高,那么,为了保持效率,厂商愿意支付给工人高工资,高工资的存在使得劳动市场无法出清,从而出现失业,总产出也只能在低于最优均衡的水平上达到均衡

为证明这一点,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了四个模型,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劳动生产率和工资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试图为效率工资论提供微观基础。

(一)怠工模型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和雇主之间是信息不对称的,雇主无法确切地知道工人的劳动信息,完全地监督工人的工作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工人总有怠工机会而怠工行为一旦被发现,工人就有可能被惩罚或解雇,受罚或解雇便成了工人的怠工成本但是,如果全社会的工资率相同,且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那么,怠工成本就很小,因为重新找到工作很容易因此,一部分厂商就会提高工资,这样就会提升怠工成本。一旦全部厂商都采取这种措施,一方面会造成了非出清劳动市场,另一方面使得工人不敢怠工,从而提高了劳动效率。

提高工资对于增大工人劳动积极性是毫无疑问的,可是,为了使工人不怠工才给予工人较高的工资与事实不完全符合,因为总体上通过严格地定岗、定人和定任务以及奖惩措施,对工人劳动的相关信息还是基本掌握的另外,为什么某些工人即使工作再卖力,高工资也不会轮到他头上可见,高工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怠工,但并不是主要为了避免怠工,资本家才给予工人高工资,高工资的前提是这类工人必须能够创造出资本家所想要的一定量的剩余价值。

失业现象的存在提高了与解雇相联系的惩罚,促使工人在现有工资水平下努力工作,因而失业威胁在刺激在职工人的工作积极性方面肯定有重要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有论述不过,在资本主义管理制度下,由于怠工者被发现后而被解雇的属于个别或极少数现象大量的现象是,由于资本相对于劳动力更为稀缺,是资本雇用劳动而非劳动雇用资本,因而资本所有者或厂商在劳动市场上处于强势,其谈判地位要高,众多厂商会协调一致地降低工资,迫使工人在较低工资水平下努力工作,以取得更多的利润近年来,美国的科技和经济有了相当的发展,而相对于经理阶层来说,劳动阶级的收人增长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和资产阶级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便是一个例证。

简言之,效率工资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防止怠工而增加怠工成本,其存在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资本家为了榨取工人更多剩余价值或利润的需要。

(二)劳动转换模型

劳动转换模型认为,即使社会上存在失业,某些厂商仍然愿意支付给工人较高的相对工资,因为如此一来,这些企业内的工人就不会辞去工作而其他实行低工资的厂商为防止“鼓励”工人怠工和跳槽,也只好随之采取高工资策略由此,全社会的工资水平就会高于劳动市场出清时的水平,进而出现非自愿失业这时,受过训练的工人和未受过训练的工人得到相同工资,但新工人的工资高于他的劳动边际收益,二者之差为劳动边际训练费用,所以,厂商不愿雇佣新工人,劳动市场是非出清的。

从以上对劳动转换模型的简单介绍来看,其理论基础是站不住脚的。首先,劳动转换模型未对其前提条件,即某些厂商支付给工人较高的相对工资,未作解释,这容易引起循环论证。其次,该模型隐含的劳动力均质条件也是不符合现实的,因而其解释力不强。劳动力是异质的,为什么资本家不愿意给那些低素质工人较低工资而雇佣他们,从而扩大就业和产量呢这只能到社会总需求,进而到生产过程中去找原因一一不能提供预期利润或预期剩余价值的工人是不会被雇用的。

(三)反向选择模型

反向选择模型给劳动生产率和工资之间的正相关性提供了进一步的解释该模型假设工人的能力是不同的,工人的能力与他的最低期望工资正相关,厂商依据求职者提出的工资高低来衡量他们的能力,并理性地将高工资付给那些要价高的人,而摈弃那些要求低工资的求职者,其主观目的是想用较高的工资吸引到能力较强的雇员如果所有的厂商都作此反向选择的话,在职工人的工资远高于劳动市场出清时的水平,因而失业率就会提高。

反向选择模型认为,工人的能力与他的最低期望工资正相关,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怎么能事先就断定要价较高的工人就一定具有较高的能力和素质呢又怎么会所有的厂商都作类似的、带有一定盲目性的反向选择呢而且,企业内某些工作岗位并不需要高能力和素质的工人,资本家作为剩余价值的私人索取者,是不可能超岗位需要聘用高素质劳动力的,“人才高消费’,的情形一般难以出现。反向选择模型未对这些问题作出科学的说明。

(四)社会模型

社会模型将工资粘性原因归于社会习惯和适当行为原则等非个人行为因素该模型认为工人的努力程度依赖于他所在组织的工作规范,因而厂商可以通过提高工作群体的工作规范来提高效率。厂商一般制定一个略高于工人生活水平的工资,在这个工资之上,给予一个奖励工资。为了提高工人的生产积极性,通常将获得最低工资的产量定额定得比较低,使大多数人可超过这个标准,以获得奖励工资社会模型以此来解释为什么计件工资的定额定得比较低,易为大多数工人所超过,工人大多可以得到奖励工资,发挥了工资刺激工人生产积极性的作用但正是由此产生的工资粘性,导致了失业现象的存在。

社会模型将工资粘性存在的原因归于社会习惯和适当行为原则,这种解释是非常独特和新颖的,它考虑到了非个人行为因素和工人群体对个人经济行为的影响不过,工人群体的工作规范和劳动定额及其奖励,都是厂商制定和变动的,工资粘性的程度是有限的,实际经济生活中厂商时常加以改变。

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了以上四个模型,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劳动生产率和工资具有正相关性,为效率工资论构建了微观基础。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个微观基础是存在重大缺陷的。效率工资论无法完整和科学地说明非自愿失业存在的真正原因。

三、总体评价与现实意义

新凯恩斯主义是在传统凯恩斯主义受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打击之后,汲取凯恩斯主义与其对立学派斗争中的经验教训而形成的它坚持了凯恩斯主义市场非出清的基本信条,又用经济当事人利益最大化和理性预期弥补了凯恩斯主义的微观基础,因此,可以说是凯恩斯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它敢于直面现实,承认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和失业的必然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难能可贵的。

效率工资论在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新凯恩斯主义失业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础新凯恩斯主义者用工资粘性理论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非自愿失业现象,认为由于工资粘性的存在,当社会有效需求减少时,工资不能自动降低,从而导致对劳动需求减少和失业的出现诚然,用以说明劳动生产率与工资之间存在相关性的效率工资,在现实生活中无疑是存在的效率工资论对西方国家存在的高工资和高失业并存的现象也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新凯恩斯主义为效率工资论构建的理论基础有缺陷,这在本文第二部分已作了阐述应该明确两点第一,新凯恩斯主义夸大了效率工资的作用第二,效率工资论无法圆满透彻地解释非自愿失业现象的存在。

厂商对工人的生产过程不具备完全信息,因而采取了效率工资这一激励工资形式,以提高工作效率,防止和工人签订劳动合约之后道德风险的产生。按此说来,实行了效率工资以后,厂商对雇工的监督岂不是应该弱化了,但从资本主义实际状况观察,各种雇佣关系产生以后,厂商对雇佣工人的监督机制是有所加强的,无论是“泰罗制”、“福特制”,还是“柔性管理”,从监督方法和监督制度安排方面来说,都是日益完善的。

新凯恩斯主义利用效率工资论来说明失业现象的存在,更是缺乏理论基础效率工资论认为,当总需求下降时,并进而导致就业量、产出和利润量出现一阶变化时,支付效率工资的厂商会保持名义工资和价格不变由于支付效率工资是次优选择,效率工资在最大利润点所确定的最佳工资水平的领域内,所以,厂商在利润上所受到的损失是二阶小量据此,效率工资论认为,当总需求下降时,效率工资和价格不变,厂商只承受利润的二阶小量的损失。而工资和价格不变时,就业量的变化却是一阶的,所以,就业量会出现波动。

从对第二部分四个模型的介绍和分析中可以看出,不论劳动力是均质的,还是异质的,效率工资论都无法说明厂商为什么不愿意在不同的效率工资水平上去雇佣工人因此,它无法说明失业现象存在的原因。

在私有制经济中,失业的根本原因只能到生产过程中去找一方面,资本家为追逐超额利润的需要,会不断地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去取代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进而不断产生出相对过剩劳动力另一方面,由于资本无疑占有资源相对价格较高的优势,因此,劳动成果的分配也是有利于资本家的,这样会使得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工人消费不足,当然这种消费不足,与J.A.熊彼特对马克思失业理论进行攻击时所说的消费不足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仅从流通层面来说消费不足而未深人到生产过程中去。

虽然失业的根源存在于生产过程之中,但是它并非失业现象存在的唯一原因市场经济中客观存在的信息成本、结构性因素、经济波动,以及劳动者自身原因等都可构成失业。

最后,应当指出,效率工资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首先,效率工资论阐述了提高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某些途径尽量使工资水平和劳动者的实际付出挂钩,可以充分发掘劳动者的才能和潜力,并保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按劳分配制度的实现同时,效率工资论对改革企业管理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另外,效率工资论对于在通货紧缩的经济环境下,研究劳动力成本较高对拉动内需和投资环境的影响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原载《社会科学家》2003年第5期,第二作者为朱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