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程恩富访谈
什么是世界工厂?中国怎样才能成为世界工厂?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确立第三种优势理论——“知识产权优势”新概念?最近,就此问题访问了上海财经大学程恩富教授。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作一些探讨,提出并论证中国要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除了要发挥动态比较优势和一般竞争优势之外,还必须重点地突出培育和发挥第三种经济优势—“知产优势”或“知产型竞争优势”。
丁晓钦(以下简称丁):“世界工厂”这一称谓,人们并不陌生。从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世纪后半期,以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近代产业革命兴起,英国作为机器工业的发源地,以坚船利炮开路,用廉价商品摧毁了一个又一个不发达国家的关卡,把许多国家网罗进英国的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廉价劳动力供应地英国垄断了世界工业生产和销售市场,主导近代工业发展的潮流。英国由此获得了举世公认的“世界工厂”的称号。请您谈谈世界工厂的含义。
程恩富(以下简称程):19世纪后期到80世纪中叶,美国取代了英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在钢铁、汽车、化工、机器设备、飞机制造、电气产品、医药以及军事装备等制造业的各个领域,其生产规模和出口份额,都位居世界前列,成为世界工业品出口的重要基地。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日本工业从以出口重化工业产品为主导逐步转向以出口附加价值高的机械电子产品为主导,成为机电设备、汽车、家用电器、半导体等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大国。需要说明的是,日本作为新的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重点表现为在重点行业、重点技术领域取得领先于美国的竞争优势,而不是取而代之。
但在经济学的文献中,还没有对世界工厂下过确切的定义,不同学者对世界工厂的涵义做了这样或那样的不同解释和分析。一般说来,所谓世界工厂,就是为世界市场大规模提供工业品的生产制造基地。要成为世界工厂,必须是该国工业有一系列重要生产部门的生产能力及其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位居前列,有一大批工业企业成为世界制造业领域的排头兵,其生产经营活动对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发展趋势能够产生重大影响。
丁:目前,我国只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坊织、服装、日用品等轻纺工业领域,以及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结合的组装加工业领域,如家用电器、电脑零部件等领域,可以说已具备成为世界的工厂的某些条件,而在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领域,目前还不具备成为世界工厂的规模和水平。问题是,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吗?
程:从英国、美国、日本案例来看,成为“世界工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条件之一,是资源的比较优势。“工厂”离不开劳力和资本,相对廉价而且富裕的劳力,充足的资本对成为“世界工厂”至关重要。自然资源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因为它提供了工厂所需的原材料,英国纺织业所需的棉花,虽然不是来自于国内,但是来自于其殖民地,同样便宜而在美国的经济腾飞中,大量的移民和外资起了很大的作用。当然,对于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而言,技术资源及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在“工厂”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因此要想成为“世界工厂”,必须有先进的技术和高素质的人力作为后盾。
条件之二,是对外开放的市场环境,只有开放的原材料市场,工业品市场,甚至技术市场才能保证“世界工厂”的正常运行。国际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贸易带来开放,开放带来资本、技术的自由流动,而资本和技术是成为“世界工厂”,发展经济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条件之三,是技术创新的能力。从英国、美国、日本的发展案例我们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世界工厂”必须能够有效地推动技术创新,有效地将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尤其是对于后起国家,惟有技术创新,才能发展出新的优势产业,同时改造一些传统产业,进而成为“世界工厂”。
条件之四,是政府有效的政策。英国和美国鼓励资本主义生产,鼓励国际贸易的政策,以及日本政府对经济进行的产业扶助政策,对它们“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举足轻重,因而构成必要条件之一。现代政府尤其应该鼓励产业和技术创新,大力支持教育和科技事业。
因此,我们自己需要有清醒的估计,既要看到中国制造业成为世界工厂的可能性,也要看到实现这一目标的困难和长期性。中国在制造业领域,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与工业先进国家相比,也存在着显著的差距。要成为世界工厂,必须继续保持比较优势,不断缩小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上的差距,增强竞争优势。
中国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第一,劳动力成本低。在亚洲,中国制造业的周工资属最低的。与亚洲“四小龙”相比较,中国20多年来经济高速增长,但劳动力成本并没有相应的大幅度上升。其原因是,中国得益于二元经济结构,即长期保持着劳动力充裕供给的局面,从而使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
第二,劳动力的素质不断提高。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的大学生由1980年的114.4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556.1万人,20年里平均每年增长8.2%。特别是近几年,高等院校的每年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由1995年的92.6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220.6万人,其中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占62%。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就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由1980年的157.1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555.1万人。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步普及,普通工人的文化水平也相应地提高。
第三,基础设施的“瓶颈”障碍基本消除,能源、交通、运输、通信、工程、施工与设备安装等部门,为制造业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保障。
第四,工业配套能力强目前除了少数高新技术设备和电子元器件外,制造业所需要的原材料、设备、元器件和零部件大多数能立足国内,其成本要低于进口的同类产品的成本。
第五,国内有广阔的市场。中国的家电、电子通信设备产量迅速增长并进人世界前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国内市场需求量大,广阔的国内市场,既推动了经济规模的形成,又促进了国内竞争和技术进步。
第六,由于中国具有上述诸多优势,因而国外和境外的资本持续大量进入中国,特别是世界上的大型跨国公司的进人,从技术、设备、产品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将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中国制造水平的提高。
丁:那么,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程:首先是产业结构和水平上的差距,即中国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明显落后于工业发达的大国,虽然中国机械电子产品的出口额在出口产品构成中已大大超过轻纺产品,但出口的机械电子产品大多数是单价低、附加值低的产品。美国出口一架波音民航客机,就相当于中国一万台彩电的出口额。
其次是生产经营规模上的差距,在全500家最大的工业企业中,美国占31%,日本占29%,两国合计占了60%,中国迄今还没有一家工业制造企业进人世界500强。1999年,全球汽车总产量5072万辆,美国1303万辆,占全球汽车产量的25.7%,日本990万辆,占19.5%;中国汽车产量为183万辆,只占3.6%。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年销售额56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年销售额的2.1%;中国发电设备的三大动力集团和两大输变电设备公司资产合计只相当日立公司的3.44%,合计销售额只相当于日立公司的1.87%。我国机床生产企业平均年产650台普通机床,日本某机床公司一家的年产量达4500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值已排位世界第五位,电话装机和移动电话数量已经居世界第二位,但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元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每年进口量是国内需求的60%以上。
三是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能力上的差距。据科技部的最新统计,2002年中国用于研究与开发(R&D)的总投人为1000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现计划到2020年,才能建立比较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国家科技竞争力进人世界前列。据世界银行统计,在全球R&D投人中,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占86%;在国际技术贸易收支方面,高收人国家获得全球技术转让和许可收人的98%。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目前因为在产品技术及其专利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产品、加工组装型的家电及电子通信产品工业等领域也大体只是世界的加工厂,还不具备成为世界工厂的真正水平和标志因此,我们在发展战略上,既要发挥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更要重视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努力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和集中度,把技术密集型产业做大做强。
丁:中国在逐步成为世界工厂的过程中应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程教授在一些全国性研讨会上针对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而提出的第三种优势—“知识产权优势”,具有什么重要创新意义?
程:比较优势是由一国资源察赋和交易条件所决定的静态优势,是获取竞争优势的条件,竞争优势是一种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综合能力的作用结果;比较优势作为一种潜在优势,只有最终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形成真正的出口竞争力。要实现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升级,就必须以国际经济综合竞争为导向,将现有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创造和培育我国的知识产权优势或知产型竞争优势。
所谓知识产权优势,是指通过培育和发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经济优势,是相对于比较优势、竞争优势而言的第三种优势。它避免了笼统的竞争优势的理论缺陷,而突出了以技术和品牌为核心的经济优势或竞争优势。它不仅应体现在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及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必须掌握自主研究、自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立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的标准体系,而且还体现在我国传统的民族产业或低端产品部门,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也必须塑造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族品牌和名牌。
丁: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已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管辖范围中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并重的三方面内容之一。
程:说的对,知识产权是国家法律赋予知识产权权利人的一种特殊权利。其中,专利权实际是以国家权力保障的一种合法的垄断,拥有一项专利等于拥有受国家法律保护的独占的市场,以获得专利权来占领和控制市场比任何其它竞争手段都更直接、更有效。同样,商标知名度的大小,也是企业市场占有率的象征,拥有一件名牌商标就会获得持久、稳定的市场所以,知识产权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利器。
在当今全球经济竞争中,知识产权的争夺已经成为控制市场的主要手段,而且这种争夺将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愈演愈烈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经济、科技的竞争优势,试图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发展中国家在从世界贸易组织中得到一些利益的同时,也面临着发达国家知识产权竞争优势的严重压力专利权是知识产权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企业采取什么样的专利竞争策略去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是中国企业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在高科技局部领域抢占专利权制高点过程中,我国的整体水平和绝对水平与世界强国还有相当的差距,但在某些局部领域也有自己的优势,处于世界前沿,其中许多极有价值的发明创造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和保护高科技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中国企业必须在局部领域取得自主的知识产权,以占领知识产权制高点。
丁:一个冷酷无情的现实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际竞争和技术交流与转让中,人们只认专利而不认成果。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研究结果表明,全世界最新的发明创造信息,以上首先都是通过专利文献公布的。
程:是啊,而在我国,据有关方面统计,每年产出的国家级科研成果有万余项,但其中申请国内专利的不到三成,申请国外专利的则更少。“863计划”实施15年,国家投人了大量资金,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但在民用的个领域,取得国内外专利的只有200多件。而IBM公司仅2000年获得美国专利及商标局核准的专利数就达2886项,差距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截至2001年底,国家知识产权局共收到发明专利申请近28万件,其中52%来自国外,而在高科技领域的发明专利来自国外申请的比例更高,如基本电子电路技术占76%,电信技术占82%,信息存储技术占93%。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国企业和科研院所自主知识产权意识不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例如,“863”计划是我国的高技术研究计划,在该计划实施的头10年中,共产生了1200多项高技术研究成果,而取得专利的成果不足200项,所占比率不足1/6。这些事例意味着,在今后10到20年中,在我国高新技术领域中的中国市场将被外国大公司所垄断,而且这种垄断是合法有效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务必在民族优势产业领域取得绝对控制权我国在一些传统民族产业领域占有绝对的优势,然而,如果我们一味固守“传统”,不重视传统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知识产权保护,这种绝对优势也会逐渐丧失掉,突出的例子有中药产业、稀土产业、基因产业等。
丁:在商标领域问题同样令人忧虑,国内企业至今仍然缺乏必要的商标意识,一些企业甚至没有自己的注册商标。国外的一些大公司,如索尼、联合利华公司等,拥有的注册商标达到几千件、上万件,其一个企业拥有的注册商标数量甚至超过我国一个大城市所有企业拥有的注册商标数量的总和。
程:而且,我国一些能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标,又纷纷在国外被抢注,使通向国际市场的路被堵住。外商在进军中国市场时,又瞄准了中国仅有的一些名牌,通过合资、收购的办法,将我国原有的这样一些名牌控制在自己手里,予以长期的闲置和冷却。仅就人们熟知的饮料、洗涤用品、化妆品等行业来看,原有的一些国产名牌绝大部分被外商“合资”后销声匿迹。我们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同时遭到外商的夹击。在中国加人以后,正面临及其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盲目地重复“利大于弊”,并不能保证在实际竞争中真正做到“利大于弊”。
诚然,近年我国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已越来越重视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投人与产出,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也有一些企业比较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袁隆平院士在我国颁布《专利法》之前就在美澳等国申请了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专利,中国石化公司就某些化工技术申请了多项国际专利,在世界范围内初步建立起自己的“市场保护圈”;海尔、联想等驰名商标也开始突破国界取得国际上的承认。这些自主知识产权都为企业赢得了宝贵的经济优势另外,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企业在研究与开发R&d方面的投人持续增加。根据国务院七部委最近完成的“全社会资源清查”结果,2000年我国各类企业支出的R&d经费已占全国的60%,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这表明企业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企业主体。
丁:程教授强调我国必须尽快拥有大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在“经济都全球化了”、“企业也跨国了”、“不求所有、只求能用”、“民族意识是落后观念”等比较流行的时代里有何必要性?
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世界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发达国家的科技产业飞速发展,据OECD的统计,其主要成员国的知识经济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高新技术产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已接30%,出口产品结构逐步转变到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导的方向,高新技术产品占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目前已接近40%;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发展迅速,到年此类服务出口将占其服务出口总额的一半左右。另据世界银行《1998年世界发展指南》的统计资料,1996年一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