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理论与政策创新

程恩富 王朝科: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体系:科学发展观由理论到实践的纽带(下)

2018-06-24 来源:《海派经济学》2009年第1期 作者:程恩富 王朝科

也就是以一定的发展成果为基础,每个人公平(不是平均)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机会和权利,包括区域协调问题,国内与国外的问题本质上都属于社会经济系统内部协调的范围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和谐必须以其赖以存在的环境安全(生态安全)作为前提条件,没有环境安全或生态安全,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经济系统的内部和谐就不可能实现(5.12大地震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还有现在形形色色的环境生态危机事件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由此我们可以据此建立一个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二维模型QQ图片20180624211822.jpg贯彻科学发展观最终必须归结到某一个具体的空间范围,也就是特定的区域,区域作为一个地理单元,其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祸合成具有区域特点的复合系统,区域是一个无边界概念,可以是一个特定的地区一个省一个国家甚至全球

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体系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由理论到实戏的桥梁和纽带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体系,就是把科学发展观体现在具体的可量化的指标上,规范和引导各方面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促进正确的政绩导向用人导向规范化制度化,使科学发展观能够真正落到实处科学发展观作为人类社会一种全新的发展思想,从理论到实践还需要解决许多问题,还有一段甚至很长一段布满荆棘的路要走,除了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外,关键是要建立一整套对社会经济活动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家庭(个人)的行为具有强约束力的规范,这些规范可能是政治层面的,也可能是经济层面的,还可能是法律层面的,或者伦理层面的抑或其他层面的内容,如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人类生存的意义等方面的内容,无论哪个层面,这些规范一定要能够对行为者的行为产生强约束力,否则,再先进的思想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一直以来,不同的发展观都有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在货币产生以前,实物量一直是衡量人类活动成果的主要尺度;货币产生以后,价值量代替了食物量成为衡量人类活动的主要尺度;自从发明了GDP或GNP以后,这个指标统治了所有人的行为,甚至发展到GDP或GNP拜物教的地步,各个国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疯狂地追求GDP或GNP的快速增长,把GDP或GNP视为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虽然学术界甚至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这个指标不断遭到垢病并找到了一些替代指标,如人类发展指数GGDP(绿色GDP)等,但最终都没有能够替代掉,这是对人类智慧的极大挑战GDP或GNP为什么能够始终统治人类的一切活动,原因有两个,一是简单,不需要建立什么体系就可以把人类活动的成果(当然这种成果不一定是真实的),并且以此为基础可以衍生许多关系指标,如人均GDP等;二是这个指标契合了人类自私的本性,即人性的一方面,它对行为主体的行为约束力之强是无法形容的,以致人们无需任何驱动和激励就自觉地成为GDP或GNP的俘虏科学发展观不同于过去的发展思想,要使科学发展观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在社会经济生活乃至政治生活中处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和要求,也需要建立一个类似GDP或GNP的评价尺度所以,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体系是科学发展观由理论到实践的纽带,既是一个统一并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

程恩富教授和曹立村博士在GDPW:衡量科学发展的经济价值新标尺一文中比较系统地批判了GDP在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上的局限性,提出了GDPW(国内生产福利总值)的概念,认为GDPW是衡量科学发展的经济价值目标的全新的标尺,其主要的理由是GDPW由于克服了GDP的固有缺陷(GDP只反映市场化成果而没有将非市场化但实际上构成人类福利的活动成果纳入核算范围GDP只反映了货币化的成果而没有将非货币化但实际上构成人类福利的活动成果纳入核算范围GDP没有将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纳入核算范围等)而在客观上能够真实地反映实际的净福利内容及其变化,所以真正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GDPW在概念体系上包含下列几个相互关联的重要概念:正内部性生产(正规生产和非正规生产)市场化生产和非市场化生产负内部性生产(破坏性生产和补偿性生产)负外部性经济福利净值等,这样就大大拓展了国民经济核算的范围和内容,为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体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尺度

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是对传统的评价体系创新,因此必须全面系统地反映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要达到的目标具体要求是:

第一,要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因此,关系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重要指标都要纳入综合评价体系

第二,要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这就要求统筹考虑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等方面是否协调,政治人口资源环境等是否协调,不仅要考虑当前的发展,也要考虑未来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人的发展为代价来盲目追求当代人的快速发展这方面的指标特别是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指标都需要加以认真考虑并执行

第三,要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

传统的建立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体系的逻辑顺序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需要和满足为评价尺度,来建立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这样的评价体系只能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状态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力,无法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评价尺度和量化指标,因而这样的评价体系对人类行为没有任何的约束力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体系首先是要建立一个能反映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尺度,并将这个尺度嵌入经济社会发展系统,构建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体系,这种逻辑路径可以概括为由外向内即先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标杆,在此墓础上向经济社会发展系统渗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系统内部的和谐,按照由外向内的逻辑路径建立起来的综合评价体系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量,指标体系对行为主体更具有约束力,更能反应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的问题如前所述,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本质上是要解决一个核心为题——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发展系统内部的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是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核心标竿之一

一直以来,人类始终在致力解决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经济系统的内部问题,坚信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可以拯救人世间一切陷于苦难中的生灵,贫困问题战争饥俄社会不公等都会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迎刃而解,结果,物质财富虽然得到史无前例的增长,但贫困问题战争等这些社会痛疾并没有因此得到解决,同时物质财富增长的代价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被破坏,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被削弱,全球性环境危机的总爆发唤醒了人类的环境意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环境问题成为人类发展最大的约束因子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问题是由不同属性的子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系统的系统目标,而不是一个单一目标长期以来,人们始终找不到一个具有高度约束力的衡量人类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尺度GDP或GNP虽然被认为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但不能否认GDP或GNP拜物教也把人类推向了误区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古到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就是哲学伦理学美学等讨论的重点问题,古代的天人合一”、“天人合德思想,是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想精健,即使是今天看,这种思想依然具有先进性。“经济——社会——环境协同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都是人类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的升华,但是这些思想在某种程度上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陷:即仅仅停留在认识论的层面,缺乏可操作性和可测度性,人与自然的和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没有人能明确界定,这就产生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还只能停留在理念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对于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硬约束,所以是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标竿,究竟应该用什么尺度来衡量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笔者提出了河流承载力的概念,因为这个概念能够把这两条主线(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和谐)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再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实现了定量研究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同时,通过河流承载力所具有的联动机制,将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重心引向一个全新的领域)行为控制和行为管理,从而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发展系统内部及其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将在另外的文章中予以专门讨论)

总之,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必须吸取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确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思想科学发展观为解决城乡协调发展问题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问题构建和谐社会问题环境与发展问题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等等融入其理论体系之中,反映了实践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目的,是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求是》2006年第1期。

[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6年版

[3]杨信礼:《科学发展观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冯国瑞:《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第3期。

[5]林文肯:《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动体现》,《求是》2004年第17期。

[6]王志伟:《经济学视角下的科学发展观》,《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7]陈爱华:《科学发展观的伦理之维》,《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8]杨国蓉:《科学发展观的文化诊释》,《探索》2005年第2期。

[9]沈晓珊:《系统科学视域中的发展观》,《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0]程恩富曹立村:《GDPW:衡量科学发展的经济价值新标尺》,《经济纵横》2009年第2期。

(原载《海派经济学》2009年第1期。第二作者为王朝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