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理论与政策创新

程恩富 汪桂进:论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上)

2018-06-24 来源:《消费经济》2000年第1期 作者:程恩富 汪桂进

论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

 

 

199710月以来我国的一般物价水平持续走低国民经济出现了轻微的通货紧缩的局面。中央政府为了克服经济增长乏力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势头近年来采取了大幅降息、发行债券、扩大政府投资等宏观政策措施。在出口难以快速增长的条件下扩大内需仍是我国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方针。在扩大总需求的种种措施中提高消费需求是一项有战略意义的经济政策。1999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扩大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本文就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有关问题作一粗浅论述。

我国目前的人均GNP只有700美元左右就出现了有效需求相对不足形成这种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复杂的。从诸多措施的实施结果看启动现时的消费需求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二条政策措施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因此必须认真分析造成消费需求不旺的实质原因以便找到有效对策启动消费需求。根据前段时间出台政策的作用效果和当前的宏观经济现状考察居民消费不振的主要原因大体有下面四个方面:

未来经济形势和收支预期因素

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不会倒闭工人不会失业实际收入不高但都有增长。特别是消费品的不完全市场化居民的日常消费需求基本得到保障居民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预期几乎为零。加之耐用消费品的短缺居民的消费需求非常强烈以至于人们对银行的储蓄存款极为关注担心“老虎要出笼”引起剧烈的通货膨胀。现在情况已发生了变化原来由政府和国有企业向城镇居民提供的就业、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保障逐步转变为由居民自己承担全部或部分风险与费用影响居民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加快了国企改革、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等步伐政府机构新一轮的改革已拉开帷幕正在全面推开取消福利分房代之以住宅分配的货币化、市场化医疗体制和教育体制的市场化和收费制改革不断出台。这些改革措施力度之大涉及面之广超过以往任一时期对居民即期收入和预期支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居民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下降。更重要的是人们无法作出稳定的支出预期防范风险的储蓄倾向随之上升即期消费相应减少。据有关部门对居民储蓄用途的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储蓄用于子女教育的占21%用于就医的占16.3%用于养老的占15%用于购买住房的占14.2%这几项用途共占66.5%。由于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居民的即期消费大大减少储蓄高速增长高达40%左右。预计1999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将突破6万亿元。

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居民平均消费倾向降低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从抽样调查的结果来看高收入家庭在城镇居民收入总份额中所占比例逐渐提高。最高收入户、高收入户在全部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中的份额分别从1991年的14.41%12.11%提高到1997年的16.95%13.33%。而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所占比例由6.69%7.86%下降到5.32%6.74%。衡量城镇居民高、低收入差异大小的基尼系数1981年为0.16,1990年为0.23,1997年为0.29。加上农村因素近年全国基尼系数约为0.381998年城镇居民最高收入相当于最低收入的4.411997年高出0.22当年最高收入户年人均为10962比上年增长6.9%最低收入户年人均为2477仅比上年增长1.9%前者比后者增幅高出5个百分点。

从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看收入越高消费倾向越低。1997年城镇居民20%的低收入户的消费倾向为0.92,20%的中等收入户的消费倾向为0.83,20%的高收入户的消费倾向为0.731998年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分别为0.800.74。收入差距的扩大形成了不同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群体高收入家庭已大体完成家庭的“基本建设”再购置大量商品的势头已下降而广大低收入家庭尚在进入“基本建设”时期欲大量购买却无力为之。

供给结构不合理制约了消费需求扩大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市场供给却没有完全适应这一变化使我国现阶段的买方市场带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商品的供给未能适应具有不同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以及特殊需求的消费者的需要。由于在经济转型时期各地争项目、争投资导致重复建设各地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有雷同化的特点形成大量的无效供给加剧了市场供给的矛盾。1997年全国工业库存积压商品13276亿元加上已有商品库存总值逾3万亿元。商品房积压6000万平方米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生产能力利用率都在50%以下。加之一些企业不重视市场调查和科技开发产品不对路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却未能提供现实供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市场拥有8亿消费者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相对于城镇而言农村家电产品的普及率仍较低且现在的产品许多功能不适应农村消费者的需要因此农村的消费需求能力还远未开发出来。

各种限制性消费政策的影响

某些沿袭短缺经济和卖方市场条件下的消费政策和消费体制已经很不适应买方市场条件下鼓励消费的现实需要。例如汽车不仅价格高出美国一倍而且价外税费又多又滥占车价的1/3而发达国家只占4%用电还在收取增容费和超计划用电加价在住房消费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占房价的1/3左右进行中高等教育的消费限制很严不如国外进入教育的成绩门槛设定较低。如果不消除限制性消费政策的影响扩大内需就存在严重障碍消费市场就难以充分活跃起来。

在启动消费的各种办法中我们要找到消费不振的实质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消费需求改变所谓“消费无热点”的状况对教育市场、房地产市场和农村市场三个领域须予以特别关注。要提高消费就必须考虑到参与市场交易的供需双方的意愿既有潜在的需求也有可能的供给。要采取措施消除在供需矛盾平衡中的各种不适应性以便满足潜在需求增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教育市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不仅有传播知识和提高技能的作用而且应当把它看成是一种产业也存在投入和产出的问题。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教育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大。如美国在1900~1957年的经济增长中源于物质资本投入的回报率只有3.5而人力资本的投入回报率高达17.5倍。不少调查研究表明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未来收入有较高的相关关系。接受教育程度越高未来收入的不确定程度也就越小。根据詹尼克斯(Jencks,1972)的研究结果父母的富有并不能保证子女的富有父母的贫穷也不意味着子女注定贫穷事实上两代人永久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只有0.3。再从上海下岗职工的抽样调查中可以发现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职工人数占停工待岗职工总数的93.6%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总数比例只有0.6%。前面已谈到在居民储蓄的目的中子女教育居第一位。这说明居民储蓄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帮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以期减少子女未来收入的风险。1999年高等学校扩招33万人按人均1万元消费可以直接增加3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并且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现在教育扩张速度还较慢设置了较高的考分障碍影响了城乡居民大幅度提高中高等教育消费的积极性。同时教育信贷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规模小、额度低、利息高、期限短与广大教育消费者的需要极不相称。因此国家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制定相应政策大力发展教育及教育信贷。这不仅对刺激消费有利而且从长远看还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房地产市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乡居民住房水平有了较大改善但从总体上讲居住面积小居住环境水平仍然较低。目前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仅为9平方米其中有5000万城镇人口平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同发达国家人均20~30平方米相比还有相当差距。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97年商品房闲置面积达6000万平方米。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房价过高现在全国平均房价仍高达2000/平方米左右。即使是在改革开放较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广东省个人购房的只占职工总数的7%。再如北京地区买一套中等价格50万元的住房普通的双职工家庭要不吃不喝20年。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是房价结构有问题。据北京地区调查土地成本占房价的1/3国标水平一般为1/101/5),各种税费占1/3建安成本占1/3左右。这么高的房价即使居民想贷款购房也难以承受。由于商品房大量闲置开发商的投资难以收回银行的信贷资金不能再发挥作用形成了经济的恶性循环。现在要下决心采取有力措施处置数量庞大的闲置商品房让房地产市场真正活跃起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清理各种收费坚决改掉一些收费项目其次银行也要对已投入的信贷资金进行清理适当降低开发商的财务费用第三开发商也要根据社会平均利润水平确定一个合理的利润率适当降低开发利润要按照“国家让点税银行让点息企业让点利”的原则共同把房价切实降下来以满足广大居民的住房消费需求。当前有两个政策思路和操作方式是急需采用的:第一采取银行追债、公开拍卖方式即银行作为主要债权人对开发商进行债权追诉开发商委托拍卖公司进行公开拍卖以拍卖所得归还债务或继续开发。其二政府下决心拨款改善专业知识分子的住房状况。在近年各级党政系统住房问题解决之后不应以住房货币化为理由让教授的住房标准和实际水平停留在处级甚至科级上上海只相当科级甚至不如科级。必须立即以当地公务员的实际住房的货币标准如上海大约每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市价为4000),来推行事业单位知识分子住房货币化政策。若不能如公务员那样在一二年内解决可通过财政在三五年内合理解决但不能长期歧视知识分子。这两种方法能够解开房地产市场目前存在的死结让闲置的资产得到充分利用刺激住宅消费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农村市场

我国有12亿多人口,8亿在农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有了较快的增长农民的收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购买力也相应增长。据统计,1997年我国已有2134亿农户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27.3台、电冰箱8.8台、洗衣机21.9这就是说按相应的消费水平全国仍有1.7亿多农户没有彩电,2亿多农户没有冰箱,1.8亿多农户没有洗衣机。农村的商品市场是巨大的但由于厂商在对农村市场的调研、产品的开发、商品销售渠道等方面存在问题未能提供适销的商品供给农村市场这部分需求得不到满足一方面产品在积压另一方面又满足不了现实需求。供求结构性矛盾是农村市场消费不振的主要原因政府和厂家要共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开发新产品满足农民需要扩大内需。

为了扩大内需国家采取了各种政策措施以刺激消费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时为了正确地认识刺激消费的各种办法少走弯路或为了避免失误需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现时不宜把私有轿车作为启动消费的首要之点和中心

如前所述目前的居民收入差距有扩大趋势低收入者还无力考虑购车消费而高收入者则由于交通条件、停车泊位以及各种不合理税费的条件限制降低了购车的热情。据报道,1998年中国的轿车产量为70万辆而需求为50万辆供过于求。另据中国社会事务调查所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城市居民对贷款消费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购车贷款的调查表明:35%的居民无贷款意思,31%持观望态度,29%因手续繁杂而放弃只有5%的人成功办理过贷款。可以看出城市居民对轿车的购买行为在短期内变化不会很大因此不宜把轿车作为现在启动消费的主要热点。况且大中城市必须以公共交通为主企图用大规模推行“轿车进入家庭”来缓解城市交通其政策思想本身就是错误的世界各国已提供了现代城市交通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正确看待启动股市对启动消费的作用

目前有人提出“启动股市带动启动内需”的观点。其理论根据是:启动股市→股价上涨→收入增加→消费增加→内需扩大即存在所谓“财富效应”。我们认为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把经济发展和股市升温的因果关系颠倒了。股市升温,“财富效应”本身应当是宏观经济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的结果是经济发展自身带动了股市之后再反过来发生某种反作用。经济发展是因股市升温是果因果不能倒置。再者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看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政府人为制定“刺激股市”的办法来启动内需。从长远来看这种人为营造股市出现的“牛市”靠的是过度的投机资金支撑是一头饮鸩止渴的“病牛”。这对投资者对完善和发展中国股票市场对宏观经济的运行都是极为不利的。

尽快改变收入结构提高居民消费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