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恩富学术思想研究

黄娟 董扣艳:从“三型社会”新概念探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上)

2018-06-26 来源: 作者:黄娟 董扣艳

从“三型社会”新概念探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黄 娟**    董扣艳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人与自然和谐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本质,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是建设“三型社会”的核心,建设“三型社会”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必由之路。相对于党中央文件提出的“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程恩富提出的“三型社会”是个新概念,目前立足于“三型社会”新概念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几乎未见。本文结合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新形势,通过深入解读“三型社会”新概念及其关系,阐明“三型社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分析我国“三型社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最后提出建设“三型社会”推进生态文明的对策与措施,以期为我国深入认识与实践生态文明提供新的思路。

一、“三型社会”概念及其内在联系

目前,学术界关于“三型社会”有两种观点:一种是2009年程恩富教授在国内最先提出的“人口控减提质型社会”、“资源节约增效型社会”、“环境保护改善型社会”[1] ;另一种是2010年人口学界提出的“人口均衡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 [2]。程恩富教授的“三型社会”比人口学家后来提出的“三型社会”内容更加明确和丰富,因而本文阐发的是程氏“三型社会”思想。从“三型社会”角度探讨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搞清楚什么是“三型社会”以及相互之间关系。

(一)人口控减提质型社会

人口控减提质型社会,主要包括控制和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人口数量指人口的规模。控制数量就是不要增长,减少人口不仅不要增长还要负增长。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太大,我们应实行“先控后减”,即在控制人口总量基础上逐步减少人口总量。中国人口学界普遍认为,人口质量主要指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提高人口质量应包括人口的健康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以及生态文明素质等综合素质。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呈反向关系:在相同条件下,人口数量越多人口素质就越低,人口素质越高人口数量就越少,这在国内外都是普遍现象。就中国人口现状而言,控制与减少人口数量是解决其他人口问题的前提,“在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中,只有控减人口数量,才能更快地提高人口质量和人均生活水平。”[3]当然,提高人口质量对控制和减少人口具有极端重要性。人口控减提质型社会,就是主张在控制减少人口数量基础上提高人口综合素质,通过提高人口素质来控制和减少人口总量,从而实现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良性循环的社会。

(二)资源节约增效型社会

这里的资源是指各类自然资源,就我国自然资源现状而言,当前重点指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节约与增效是资源使用的两个方面,并存于资源使用过程中且密切相关。资源节约,是指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对资源需求实行减量化利用,强调在同等条件下生产同样的产品、增加同样的财富使用更少资源,或用尽可能少的资源生产同样的产品或创造相同甚至更多财富。资源增效,是指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使单位资源获得更多经济收益,强调在消耗等量资源条件下创造更多收益,简言之,就是用同样的资源生产更多产品、创造更多财富。节约与增效是资源利用的两个不同方面:节约可以增效,浪费降低效率;增效促进节约,低效就是浪费。资源节约增效型社会,与资源浪费、过度使用、低效利用型社会相对,就是通过节约自然资源、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使用效率,用最小的资源消耗且使这些资源创造出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以保障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形态。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资源紧张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建设资源节约增效型社会不仅是当务之急,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环境保护改善型社会

这里的环境包括了生态,是生态环境的简称。环境保护强调的是预防,这是一种发生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产生之前的行为,体现的是“防患未然”,保护环境就是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发生;环境改善强调的是治理与修复,是一种发生在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产生之后的行为,体现的是“亡羊补牢”,改善环境就是改善已经污染的环境和已经破坏的生态。保护环境与改善环境不可偏废,保护强调事前、改善强调事后,事前与事后必须有机结合。就中国环境现状而言,需要重点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及时修复生态,这是一种事后补救办法,事前保护好环境对建设环境保护改善型社会来说更有意义,因为污染后治理和破坏后修复需要付出更大代价。环境保护改善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生活要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强调用一种“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发展理念对待生态环境,从根本源头上预防污染产生和生态破坏;同时,对人类发展中已经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要及时治理、不断改善。只有实现环境保护与环境改善的有机结合,才能促进环境保护改善型社会建设。相比于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保护改善型社会的提法更加现实,更加具体,更具操作性。

(四)“三型社会”的内在联系

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影响,“三型社会”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人口控减提质型社会影响其他社会。尽管现代社会的人口变动不是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力量,但人口变动仍然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在人口、资源、环境关系上,人口问题是造成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因而解决人口问题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关键。原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李斌表示:如果我国保持20世纪70年代初的生育水平,现有总人口将超过17亿。那么,我们现在的人均土地、水资源、森林、能源等等,都要比现在的人均拥有量降低20%以上。就碳排放量指标而言,如果按人均3.8吨计算,少生4亿人就等于每年少排放15亿吨二氧化碳。[4]人口消耗资源、改变环境,过多的人口及其不当行为,对资源环境构成压力;反之,减少人口、提高素质,即建设人口控减提质型社会促进其他“两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增效型社会影响其他社会。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而自然资源是人类创造一切财富的前提。资源节约增效可以保证资源供给,资源的充足与丰富可以增加物质财富,物质财富的增长可以研发先进计生与环保技术,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改变人口的生育观与自然观。特别是,资源利用方式对生态环境产生直接影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资源使用不当造成的,因此,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建设资源节约增效社会可以促进人口控减提质型社会和环境保护改善型社会建设。环境保护改善型社会建设影响其他社会。喝上干净水、呼吸清新空气、吃上放心食物是人的基本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人口的身心健康,生态环境恶化给人口带来身心疾病。因为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是自然遗产和社会文化遗产这两部分的乳汁喂养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结合在一起,陶冶着人的情操,塑造着人的品格,浸染着人的心灵,规约着人的行动。”[5]建设环境保护改善型社会,不仅可以促进人口控减提质型社会建设,而且也推动资源节约增效型社会建设。资源、环境、生态不可分离,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可以保障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破坏生态环境将造成资源浪费与低效使用。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污染与水生态破坏就是对水资源的严重浪费,保护水环境和水生态就是建设节水型社会。

由上述分析可知,较之于“两型社会”,“三型社会”把人口发展的基础作用与人口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联系起来,看到了人口、资源、环境共存于一个复合系统中,弥补了“两型社会”概念的不足,是对“两型社会”概念的丰富与发展。较之于人口学界的“三型社会”,本文的“三型社会”新概念内涵更加丰富:人口既要减少又要提质,资源既要节约又要增效,环境既要保护又要改善,因而更加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

二、“三型社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要求“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确保人民群众在良好环境下生产生活,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不难发现,“三型社会”与生态文明紧密相关,建设“三型社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三型社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体现

狭义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构成了“五位一体”总布局。广义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即生态文明新时代。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生态文明的本质都是人与自然和谐,而“三型社会”的核心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从字面上看,前者的“人”对应后者的“人口”,前者的“自然”包括后者的“资源、环境”。实际上,人与自然和谐就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和谐,人与自然不和谐就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冲突。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要求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进一步说,就是人口数量不能超出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质量必须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素质,生产生活方式必须与资源环境保持一致。因此,“三型社会”实际上是生态文明的具体化,建设“三型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本质体现。其实,胡锦涛同志早就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三型社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特别强调“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6]这就是说,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增效型、环境保护改善型社会,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这是毫无疑问的。由于人口与资源环境密切相关,人口数量质量、生产生活方式影响资源环境,因此,控制减少人口、提高人口质量,建设人口控减提质型社会也应该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甚至是关键任务。建设生态文明,既要建设资源节约增效型、环境保护改善型社会,更要建设人口控减提质型社会,缺少人口控减提质型社会的“两型社会”建设,很难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全面、系统、深入建设“三型社会”,才能真正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三)“三型社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借助具体途径来实现,建设“三型社会”通过人口生态文明、资源生态文明、环境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口是生态文明建设主体,控制、减少人口数量可以减轻资源环境负担,提高人口生态道德、生态文明等综合素质可以保护资源环境;包括资源、环境的自然则是生态文明建设客体,资源节约增效、环境保护改善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对象。因此,无论是建设人口数量适度、人口质量提高的人口控减提质型社会,还是建设资源消耗少、使用效率高的资源节约增效型社会,以及环境污染度底、生态保护好的环境保护改善型社会,都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作用,都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效途径。因此,“三型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三型社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生态文明建设则是“三型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这就要求“三型社会”建设共同归属于生态文明建设、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伟大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应该成为始终贯穿于“三型社会”建设的核心理念。

三、建设“三型社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人口、资源、环境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国情,是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因素。“可持续发展涉及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伴随当今世界的经济日益全球化,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的共同问题。”[7]我国实施计划生育、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国策多年,但人口、资源、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而且在新形势下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因此,科学认识与正确分析问题与挑战是我国建设“三型社会”、促进生态文明的重要前提。

(一)人口增长与素质偏低

庞大的人口数量、偏低的人口质量,是我国建设“三型社会”首先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就中国的情况而言,在人口诸要素中,人口数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也是最重要的。尽管计划生育有效控制了人口数量,但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并没有改变。据国家统计局显示,到2011底,我国总人口为134735万人,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9%。人口基数的庞大,决定了人口的惯性增长,目前我国人口年均增长800-1000万。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4.5-14.9亿,比资源环境的合理人口承载力多了1倍。[8]中国不断增加的人口总量,正在逼近国内主要资源和生态安全所能承载的极限。雪上加霜的是,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将带来新的挑战。目前,除西藏、新疆外的29 个省( 区、市),我国已依法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尽管不少研究认为单独二孩政策不会带来生育高峰,国家卫计委表示预想中的第一波生育小高潮并没有如期到来,但该项政策的实施必将带来更多人口、加大资源环境负荷。与此同时,我们还面临人口质量的问题与挑战。中国人口质量有三多:文盲多,约5个人中有1个,占2亿多;残疾人多,20个人中有1个,占6000万;智力低下人多,占一两千万,反映出中国人口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存在很大问题。[9]而且人口数量与质量在城乡间及地区间呈现较大差距,一些地区人口增长与素质低下陷入恶性循环,一些城市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矛盾日趋尖锐。

(二)资源浪费与效率低下

建设“三型社会”与生态文明要求节约资源、提高效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资源利用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资源浪费与低效问题依然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触目惊心。我国能源资源紧缺,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60%,但能源利用相当浪费,如北方城市供暖温度偏高,且人走屋空供暖依旧;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1/3,但我国建设用地占而不用、开而不发现象普遍,舌尖上的浪费叹为观止;淡水资源严重短缺,尤其是北方大中城市,但这些城市建了不少高耗水的洗浴中心、高尔夫球场等。从纵向上比,据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研究,自1980年以来,我国基于10种主要资源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持续下降,从1980年的2.359降至2002年最低的0.726,年均降低4.9%,说明我国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取得很大成效。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节约指数总体下降趋势渐缓,2003年之后开始出现反弹。从横向上比,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2012 年,我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11.5%,却消耗了全球 21.3%能源、45%钢、43%铜、54%水泥。[10]耕地不断减少、供水能力紧张、能源资源紧缺、矿产资源不足,加上资源浪费惊人、利用效率低下,进一步加重了我国资源紧张局面,资源危机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

(三)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建设“三型社会”要求保护环境、改善环境,但保护不力、改善有限使我国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形势更加严峻。我国已成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世界第一排放大国,2012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的1/4,[11]在全球空气最污染的1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7个。2013年中东部遭遇“十面霾伏”,雾霾天气让半个中国呛声连天。据中国环保部公布,2012年上半年,中国七大水系中仅长江和珠江水质良好,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松花江和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我国中重度污染耕地大体在5000万亩左右,这部分耕地已经不能种植粮食。[12]垃圾污染、垃圾围城现象十分严重,大约2/3城市处在垃圾包围之中。生态恶化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调查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是21.63%,不及世界31%的平均水平。[13]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湿地率只有5.58%,相比第一次调查减少了8.82%。[14]生态系统退化,全国水土流失面积战国土面积37%、沙化土地面积战18%,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地面沉陷面积扩大,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15]生态差距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胡鞍钢指出:到2020年,中国不缺GDP,而严重缺乏生态产品、生态服务、生态资产。[16]

(四)人口、资源、环境严重失衡

人口、资源、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建设“三型社会”必须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关系。但在实践中,我国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不合理。其突出表现,就是人口膨胀、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等“城市病”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大城市集中爆发。上海称“人口总量和结构问题越来越突出,建设用地规模接近极限,环境承载压力加大,雾霾等大气污染问题突出。”目前,“北上广”等城市人口早已超出城市总体规划的人口控制目标,人口的过度聚集加剧了这些城市的资源环境问题。就全国而言,人口集中在资源紧张的东部地区,而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人口稀少。2010年长三角人口数量达1.53亿,2012年珠三角和常住人口达5616.39万,环渤海地区总人口达2.6亿。[17]为满足东部地区人口的生产生活需要,不得不化巨资打造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南水北调等工程,这些大型工程建设给资源环境造成极大影响。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严重失衡,根源在于各项工作缺乏“三型社会”新理念及其指导下的科学规划。我国的计划生育、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国策的出台时间不同、实施主体不同、体制机制不同、空间布局不同,加上我们的生存方式与资源环境不协调,加剧了人口、资源、环境的失衡状态。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幸福观视角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反思与前瞻研究[13BKS048]、我国工业化与生态

文明建设研究[11BKS045];湖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文明教学资源

开发利用研究与实践[2011133];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与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

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研究[2014002B]


**黄娟(1963-),女,上海崇明人,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究。董扣艳(1992- ),女,江苏盐城人,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学生。

[1] 程恩富等:《先控后减的“新人口策论——回应十个不同观点》,载《激辩“新人口策论”》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 我国人口学界首次提出建设“三型”社会理念[OL]. 新华网.2010-07-10. http://news.xinhuanet.com/2010-07/10/c_12319930_2.htm

[3] 程恩富.“先控后减”的新人口政策[J].绿叶.2010(04).

[4] 部长访谈录——“十二五”规划热点面对面[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67-168页。

[5] 世南.生态环境与人的全面发展[J].哲学研究.2002(02).

[6]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8.

[7] 程恩富. 论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2).

[8] 王 芳.环境与社会:跨学科视域下的当代中国环境问题[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4-25页.

[9] 王 芳.环境与社会:跨学科视域下的当代中国环境问题[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69页.

[10] 张高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J].求是,2013(24).

[11] 张高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J].求是,2013(24).

[12] 201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创建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120页.

[13] 污染触目惊心 土壤修复市场处于起飞前夕[N/OL].凤凰财经网,2014-05-09.

[14] 章  轲.林业局:我国森林覆盖率远低全球平均水平[N/OL].第一财经网,2014-02-15.

[15] 刘晓星. 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出炉[N/OL].人民网,2014-01-14.

[16] 胡鞍钢. 中国创新绿色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78页.

[17] 百度百科.环渤海.http://baike.baidu.com/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