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恩富学术思想研究

黄娟 董扣艳:从“三型社会”新概念探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下)

2018-06-26 来源: 作者:黄娟 董扣艳

四、建设三型社会、推进生态文明的对策

建设“三型社会”、促进生态文明是一项系统工程。珠海市是第一个从市委、市政府高度提出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发展战略的城市,第一个将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理论引入实践探索的城市,第一个提出建设并成功探索“三型社会”的城市。我们可以借鉴珠海三型社会建设经验,应对当前三型社会建设问题与挑战,制定并实施“三型社会”战略,积极采取相应对策与措施,努力探索三型社会实践,最终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制定并实施“三型社会”战略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错综复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解决三大问题以及三者失衡问题必须放在一起思考,尽快制定并实施“三型社会”战略。目前,我国人口发展战略、资源发展战略、环境发展战略基本形成,为我们制定并实施“三型社会”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无论是人口发展战略,还是资源环境发展战略,都缺乏从人口、资源、环境复合系统,或“三型社会”整体角度思考的战略思路。因此,建设人口控减提质型社会要与资源节约增效型社会、环境保护改善型社会相匹配:建设资源节约增效型社会、环境保护改善型社会必须与人口控减提质型社会相协调。我们必须尽快将三大发展战略合并、上升为“三型社会”战略,将“三型社会”作为一个完整的战略体系。这就需要党和国家在重要文献中和重要决策时,用“三型社会”新概念替代“两型社会”概念,用“三型社会”新战略取代“两型社会”和人口发展战略,并将“三型社会”战略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从一定意义上说,“三型社会”战略就是生态文明战略,而生态文明战略就是新时期的现代化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现代化新格局,李克强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走生态文明的现代化道路。推动现代化的生态转型,进而实现美丽中国梦,是对不可持续现代化模式的超越,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加大“三型社会”建设力度

在人口、资源、环境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建设人口控减提质型社会是三型社会建设的关键与核心。基于人口持续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程恩富提出:只有严格实行“先控后减”的人口调控政策(总人口先控制在15亿左右,后逐渐减至5亿左右),才能实现人口素质的较快提升,才能促进人口同资源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1]这一主张受到责疑甚至人身攻击,其实持有类似主张的大有人在。早在1957年,马寅初就提出中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为7-8亿;宋健等人估算,百年后中国的水资源最多只能养育6.5亿人;多数研究认为,中国最优人口环境容量应在7-10亿,更有少数人主张中国远期人口保持4亿人为好。[2]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并不否定计划生育政策,建设三型社会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目前,“北上广”等城市已将“控制人口规模”明确为管理方向。针对资源浪费与效率低下问题,我们应加大资源节约增效型社会建设力度,重点做好节地、节水、节能等工作。包括盘活存量用地,处置闲置土地,开发地下空间,整理复垦土地,大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推动非传统水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从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耗能领域开展节能工作,提高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提高土地、淡水、能源等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面对大气、水、土壤污染及生态系统退化问题,我们应加大环境保护改善型社会建设力度。包括严格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尽快出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大流域、区域水污染防治,加快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尽快出台《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大土壤污染重灾区的治理力度;加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想方设法添绿、增绿、补绿,保护河流、湖泊、池塘、沼泽等湿地,增强抵御洪涝灾害与自然灾害的能力,整合、修复、保护各类生态要素,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需要。

(三)优化“三型社会”空间布局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外部环境,合理的空间结构是三型社会的空间载体。目前,我国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许多城市已经超出资源环境承载力,一些城市已近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物理极限。建设三型社会必须严格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3]一是减少工业生产空间。目前,全国独立工矿区有4.15万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中有8721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还有9949平方公里的土地主要是工业生产的国家和省级开发区;我国工业化任务虽然没有完成,但其主要任务不应是数量扩张,而是存量调整、产业升级,工业占地不应再按照过去速度扩大下去了。在不增加甚至减少工业用地的同时,必须保护好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生产空间。二是确保生活空间。我国城市生活居住空间比例偏低,日本三大都市圈居住与工业用地比例6:1,法国巴黎5:1,我国总比例1.5:1,许多城市比例更低,甚至倒过来。[4]要满足未来人口快速城镇化需要,今后需要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以确保居民的基本生活空间。三是增加生态空间。生态空间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前提,一些地区发展过程中逢山开山、逢水填湖,不断蚕食河道和湿地,必须“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扩大城市生态空间,增加森林、湖泊、湿地面积,将农村废弃地、其他污染土地、工矿用地转化为生态用地,在城镇化地区合理建设绿色生态廊道。”[5]

(四)构建形成绿色生产方式

人类的生产方式是影响资源环境的重要因素,建设三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生产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构建病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绿色生产方式。因此,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生态经济是我国建设三型社会的根本途径。其中,循环经济是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产品-废物”直线经济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经济,通过实现资源充分利用,减轻生态环境压力,减缓生产与生态矛盾,最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好循环经济示范区,加快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完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资源、能源和废弃物的合理有效利用。发展生态产业是发展生态经济的产业基础,我们既要限制高消耗、高污染产业,发展低消耗、低污染产业;又要壮大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资源环境影响小的服务业;更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构建生态经济和生态产业体系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资源环境具有双重效应,这就需要科技创新以生态文明为导向,发展生态经济必须创新绿色科技。如果说工业文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生态文明新时代绿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前,创新绿色科技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抢占绿色科技制高点,目的是在绿色经济发展中抢占并赢得先机。我们要尽快确立绿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观念,努力提高绿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驱动我国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

(五)培育绿色生活消费方式

人与自然的对立、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冲突,既有人的生产方式的原因,更有人的生活方式的根源。生活消费方式不仅直接影响资源环境,而且通过生产方式间接影响资源环境。中国的资源环境国情,已经难以支撑大量人口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资源环境压力。我们必须倡导、培育并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引导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节约方式转变,鼓励购买和使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良好的产品,养成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的自觉行动,将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融入生活消费各方面与全过程,形成健康、文明、节俭、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培育绿色生活消费方式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6]以及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最好金山银山等生态文明新理念。[7]李克强同志指出:在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在城镇居民中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是一篇具有全局意义的大文章。[8]建设“三型社会”、培育绿色生活需要各级政府利用多种手段,针对公众、学生、领导等不同群体,采取宣传、教育和培训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生态国情、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生态道德、生态法制,特别是“三型社会”、生态文明等宣传教育,从而为建设“三型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风尚。

(六)建立并完善“三型社会”制度

无论是人口控减提质,还是资源节约增效、环境保护改善都离不开制度保障,建设三型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必须建立并完善以下制度。一要坚持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我们既要坚持现有《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环境保护法》、《循环经济法》、《清洁生产法》等法律法规,更要建立并完善计划生育、单独二孩、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资源节约、提高效率、综合利用,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生态改善、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等法律法规,特别要建立并完善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以及三型社会整体发展的法律法规。二要坚持并丰富三大基本国策。面对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国情和挑战,我们不仅要坚持计划生育、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三大基本国策,而且要丰富和完善三大基本国策。当前,计划生育政策,既要控制人口数量,更要强调提高人口质量;环境保护国策,既要保护环境更要改善环境,既要保护改善环境还要保护改善生态;资源节约国策,既要节约资源还要提高效率。三要坚持并发展相关考核制度。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成功的一个主因是严格实行了一票否决制,而环境保护国策成效不大的根源在于没有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建设三型社会,要借鉴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在完善计划生育考核制度基础上,制定并实施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考核制度,包括一票否决制、终身责任追究制等。四要构建促进三型社会体制机制。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相互交叉,三型社会建设涉及人口与计生委、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等众多管理部门,尽管不同部门工作重点不同,但都要以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三型社会为指导思想,甚至建立中央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来统管人口资源环境工作。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从“三型社会”新概念出发,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努力实现人口数量与质量、人民生产与生活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只有实现资源节约增效、环境保护改善,才能满足现有人口的生产生活需要,确保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下生产生活。作为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视角,本文只是进行了初步思考与探索,目的是抛砖引玉,希望更多学者朋友共同探讨这一课题,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认识与实践添砖加瓦。

 

[1] 王中保. 倡导先控后减的“新人口策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智库首届论坛综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7).

  [2] 王  芳. 环境与社会:跨学科视域下的当代中国环境问题[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第76-77.

        [3] 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N/OL].新华网,2013-12-14.

        [4] 杨伟民. 将生态文明融入城镇化全过程[J].宏观经济管理,2013(5).

        [5]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N/OL].新华网,2014-03-16.

       [6] 习近平.宁可要绿水青山 不要金山银山 [N/OL]. 中国青年网.2013-09-07.

  [7] 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Z/OL].新华网,2013-05-24.

       [8] 李克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