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恩富学术思想研究

钟卫华:知识产权优势理论及其战略思想问题研究

2018-06-26 来源:此文是根据发表在《海派经济学》2013年第4期《识产权优势理论及自主知识产权培育路径探析》一文修改而成 作者:钟卫华

知识产权优势理论及其战略思想问题研究*

钟卫华**

一、“三大”优势理论简述

经济学意义上的优势理论是指不同经济体在经济竞争中存在某些方面超过同类形势的一种理论。目前的经济优势理论主要有比较优势理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和知识产权优势理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提出,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完善的一种经济优势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如果某种商品本国生产比进口其它国家的此商品成本要高,那么自己不生产这种商品而通过进口将是有利的。因此他主张各国生产自己在生产上占优势、成本比别国少的商品。这样通过国际贸易,双方都可以节约劳动,从而获利。亚当·斯密这种优势理论更多是从绝对优势的角度去分析的。大卫·李嘉图在继承斯密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进一步系统认证了一国不一定都要求绝对优势,一个国家的某种商品只要在生产上有相对优势,成本上能相对减少,便可专门从事这种商品的生产,再通过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使双方都能减少成本从中获利。长期以来指导国与国之间的贸易的理论,就是这种比较优势理论。

(二)综合竞争优势理论

综合竞争优势理论是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研究院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波特认为一国能够在国际经济竞争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根本原因在于这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充分的竞争能力,这种竞争能力表现在这个国家的支柱产业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支柱产业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一国是否有合适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竞争能力。这种创新机制和竞争能力包括源自于四大要素和两大变数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四大要素是: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表现,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生产要素是指将生产的基本条件转化为特殊优势的能力;需求状况是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供或服务的需求数量和成熟度;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表现是指具有为产业配套的一流供应商,并且从相关产业的企业竞争中获得利益,这些制造商及供应商形成了一个能促进创新的产业集群。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是指完善的企业发展战略,有效的企业组织和管理方式,并有政策和规则刺激企业往技术训练、能力提升,创新方向与相关固定资产进行投资。同时有很强的竞争对手,来刺激企业不断的提升与改进。而两大变数是指政府和机会。波特认为虽然从事产业竞争的是企业而非政府,但政府的采购以及直接投资会影响到企业的竞争优势的发挥,从而影响到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因此,政府一方面要制定严格的采购标准和程序,这些标准和程序要有利于企业竞争和创新,有利于产业集成的形成。政府的投资应该投向企业无法行动的领域(发展基础设施、开放资本市场、培育信息的整合能力等)。波特认为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机会影响四大要素发生变化,同时机会是双向的,一般只有能满足新需求的厂商才能抓住机遇,从而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综合竞争优势就是上面六大因素综合的结果。

(三)知识产权优势理论

知识产权优势理论由我国海派经济学研究中心程恩富教授和丁晓钦博士提出。程恩富教授认为不论是以劳动生产率差异为基础的比较成本说,还是以生产要素供给为基础的资源禀赋说,都是建立在各国的供给条件不可改变,资源、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的这个前提基础上的。随着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国际间的频繁流动,以及自然资源可以被改良和再造,也可以被新材料所替代,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又可克服劳动力数量不足的矛盾,一国完全依靠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将会失去经济竞争优势,陷入比较优势陷阱。[1]而波特提出的综合竞争优势理论因素太多,且是针对发达国家提出的,并不一定完全适合发展中国,其所暗含的资本充裕条件和忽略跨国公司的作用也不符合现实的情况。[2]针对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理论和实践缺陷,程恩富教授提出应大力培育和发展“第三种优势”,即“知识产权优势”。知识产权优势是指通过逐步拥有以自主核心技术和自主名牌为主要内容的自主知识产权的经济优势。是在既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基础上的更核心层次的国家优势。

二、知识产权优势理论及战略思想的核心内容

根据程恩富教授的有关论述,知识产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优势,二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优势。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对外贸易战略思想。

(一)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优势

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是指我国公民、企业、事业单位经过其主导的技术创新活动获得的,并经过申请在我国依法拥有所有权的核心技术,或依法通过受让取得的中国公民、企业、事业单位在我国依法拥有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又可分为技术核心和设计核心。技术核心是在基础理论基础上在确定技术路线情况下支撑产品实现的关键部分,是一组复杂先进的、有较大用户价值的技术和能力的集合体。设计核心是指为呈现技术核心所使用的独特的工艺流程和外观表现形式。核心技术具有不可复制性和独特的市场价值,因而在竞争中能获得优势地位。

程恩富教授认为,拥有了核心技术并获得专利权,就可以凭借专利打开潜在的多种不同类型产品的市场大门,把竞争对手在一定时间内挡在市场的门外,从而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并长期保持。一个企业如果拥有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且这种核心技术支撑的产品具有广泛的市场运用前景,就能从中获得非凡的价值回报。我国的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坚持自主创新,先后突破了七大核心技术,成功地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光中国芯”系列芯片,这种芯片广泛运用于移动通讯、电脑、数字信息家电、宽带多媒体通讯、数码影像等行业。其产品被索尼、中兴、华为、三星、惠普、富士通、飞利浦、罗技、联想等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采用,成功地占据了国际市场。

目前我国像中兴、华为、中星微这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并不多,因此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海尔目前在大型白色家用电器市场拥有全球第一市场份额,但其在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同类企业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空调与冰箱的关键技术是压缩机的核心技术,但这方面的核心技术,目前主要掌握在松下、日立、恩布拉克、扎努西等手中。我国是电脑生产和消费大国,但电脑的最核心部件中央处理器目前主要掌握在美国的英特尔、超微半导体公司手中,操作系统被微软所控制。不仅这些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而一些电脑的周边设备,从键盘到液晶显示器,我国每年也需要向国外跨国公司支付数额庞大的专利费、技术使用费并接受高额垄断价格。液晶电视的核心部件--液晶屏,其核心技术也主要掌握在三星、LG和夏普等少数厂商手中。除此之外汽车领域、材料领域、生物领域、医学领域很多核心技术都受制于人,从而使我国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自主知识产权品牌优势

品牌是消费者对某一企业及其生产的产品、售后服务,企业文化及其产品文化价值的一种认知程度。知名品牌是得到大众普遍认可、信任,知名度高的企业及其生产的产品。所谓品牌优势就是借助品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的一种优势。这种优势不论在高新技术产业还是传统产业中都会让市场竞争主体赢得主动地位。像苹果、微软、IBM、谷歌、英特尔、通用电气、宝马、思科、三星、丰田、惠普、梅赛德斯-奔驰、波音、空中客车等高科技品牌;香奈儿、雅诗兰黛、爱马仕、迪奥、宾利、卡地亚、蒂芙尼、路易威登、劳力士、普拉达、轩尼诗、古驰等奢侈品品牌;麦当劳、可口可乐、百事、宜家、高露洁、星巴克、雅芳、UPS、万事达等大众消费知名品牌,这些品牌在市场竞争中都处于优势领先地位。借鉴他国经验,程恩富教授认为我国企业要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除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之外,必须打造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品牌优势,并肯定了海尔集团品牌塑造的经验。

优势品牌之所以在市场竞争中能占据有利地位,关键在于品牌里面所蕴含的产品质量、价值、文化、利益、属性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在知识经济时代,品牌已成为企业生产的一种重要资产,这种无形的资产在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要。许多知名跨国公司,其企业财产中,品牌和专利等无形资产已超出其有形资产的份额,比重己高达80%以上。[3]没有品牌和专利,即使有资金,土地、机器、厂房等固定资产,生产也无法进行。相反,拥有了品牌和专利,却可以轻松地配置相关的有形资产。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就凭借其品牌和配方专利,通过品牌和专利运营推广,把业务拓展到全球,用无形资产配置有形资产,把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资源(水、劳动力、土地、厂房、原材料)源源不断地转化为他们的利润。国内的海尔之所以能在市场竞争占有一席之地,从早期的砸掉不合格的冰箱树立了企业品牌形象,到今天“真诚到永远”,人人都是CEO,全方位进行品牌建设和塑造是紧密相连的。

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一样,我国所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品牌在世界市场也是处于弱势地位。世界著名品牌咨询公司BrandZ公布的2012年全球最具有价值的品牌排行榜中有13家中国企业入榜,分别是中国移动、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百度、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寿、中国石化、腾讯、中国银行、中国石油、茅台、中国电信、中外运敦豪。这13家企业主要是垄断型企业,制造业仅仅只有茅台一家,且13家上榜品牌价值合计为2555.05亿美元,而美国苹果一家品牌就达1829.51亿美元,约中国上榜13家企业的71.6%。[4]而另一家世界著名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发布的全球最佳品牌排行中,到2012年我国还没有一家企业进入。由此可见,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品牌塑造和培育任重而道远,特别是实体制造业和服务业。

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培育的阶段理论

 知识产权优势理论及其所包涵的核心内容表明,要在国际贸易中能否获得更多的国家福利,在高新技术产业和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关键在于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优势,而在传统的民族产业或低端产品部门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优势。经验表明,一国对其先进的核心技术是绝对保密的,我国不可能通过技术引进获得,而优势品牌的获得也要有一个长期培育的过程。因此,要获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优势品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必须选择恰当路径,对其加以培育。而知识产权的培育,程恩富教授认为要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赶超战略。

(一)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和赶超的短期战略

程恩富教授认为:“就短期战略而言,制造业要注意‘干中学’,发展实用技术,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国家要提高技术标准。”[5]

要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需要有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这样就特别需要在企业层次上的战略决心和进取精神,而这些因素的生成都是政府所无法越俎代庖的。因此,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培育必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的目标是要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要实现持久的利润最大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拥有先进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样依靠核心技术能实现市场的差异化产品战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超额利润。同时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比其它的任何机构都更贴近市场,了解市场的需求,并能掌握市场发展所产生的潜在需求,使其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抢占新技术的制高点,从而在核心技术方面占有领先地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也能感受到竞争对手的威胁。近年来,由于受外国企业的专利陷讲,遭遇知识产权诉讼,甚至受到外国企业利用专利联盟阻止进入市场的威胁,他们迫切感受到了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重要性。这些因素都决定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培育主体只能是企业,而且实践也证明这一点。

企业在培育知识产权战略优势方面,要通过“干中学”。通过边干边学,积累经验,提高效率,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在创新的基础实现更高效率。一方面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另一方面透过引进的先进技术进行学习、消化、吸收,在此基础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袖手旁观,而是通过不断提高技术标准,引导企业往更高的层次迈进,实现更高层次的技术创新。

(二)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和赶超的中期战略

程恩富教授认为:“就中期战略而言,要认清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促进生化、电子、信息等技术的研发,多体系科研机构为主体,国家促进合作协调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6]

知识产权优势的培育,企业虽然是主体,但仅仅依靠企业独立进行还不够,还需要发挥横向联合的优势,以多体系的科研机构为主体,实行产学研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是指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这三个技术创新主体要素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开展技术创新的活动,逐步实现科研—产品—市场—科研的良性循环一种创新模式[7]。虽然企业对利润的追求是创新动力的源泉,是推动技术进步的主体,但对于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而言,大比例的科研投入是高风险的决策,也不具备条件去做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且企业的创新性研究是以人才为支撑的。没有人才,创新便是一句空话。而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领域、人才队伍方面又具有的优势,但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市场需求的灵敏度又不如企业。所以,三者之间有机结合既能发挥企业接近市场,推动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又能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基础性研究和人才优势,一起推动技术创新,实现超赶战略。

如何实现产学研三者的有机结合,这方面可以借鉴别国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国情形成自己的特色模式。美国的产学研采用科技工业园区模式,日本则通过共研究、委托研究、教育捐赠在国立大学建立研究中心为主体的模式,德国的Fraunhofer联合体模式,英国的政府推动模式,这些模式对我国产学研如何有效结合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在产学研方面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围绕重大项目进行联合攻关,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加入产学研公共平台,以化解和减轻研究投入风险,同时又要发挥科研中介的浸染作用,同时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三)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和赶超的长期战略

程恩富教授认为:“就长期战略而言,要加强基础研究,以国家和高校的研究机构为主体,加大资本和人力投资,提高国民素质,创立和发展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另外,各地各部门都要注重打造名牌,保护原有民族名牌,鼓励新名牌在国内外的拓展。”[8]

基础研究是以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动。加强基础研究是提高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跻身世界科技强国的必要条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基础研究汇集的智慧和结晶促进了人类思想的一次又一次的解放。基础研究成果具有超前性,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对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引领作用。但基础性研究的周期长,资金量大,离市场相对比较远的特点,决定了它的研究必须以国家为主体。

知识产权优势的培育离不开人,所以必须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这里面的人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学技术人才。科学技术人才对技术核心的掌握具有关键性的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人才是拥有核心技术竞争优势的根本,科学技术人才的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日益激烈,跨国公司对高端科学人才的高薪吸引以及发达国家的技术移民政策导向就是这种竞争的具体表现。因此必须加大政府的人力资本投资,创新高等教育机制,提高全民族的国民素质。另一方面是知识产权的优秀人才。我国要在知识产权竞争中取得优势,不仅要有科学技术人才,而且还必须有一支庞大的具有前瞻性的懂知识产权专业的人才队伍。目前我国高层次知识产权优秀人才匮乏,而企业又急需高层次的知识产权人才。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大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单靠高等学校或企业都难以完成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高校通力合作。政府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把企业和高校资源有机整合,共同担当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工作。

培育知识产权优势,政府在重视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同时,还须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和强化知识产权战略意识。发挥知识产权优势,必须有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作为支撑,国家在这方面大有可为。虽然我国已经有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以及与这些法律法规的相配套的实施细则等,但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制度仍然不健全,至今也没有商业秘密法,法律法规在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却对知识产权的滥用无所适从。因此,国家要围绕知识产权的创造、占有、管理、运营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为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最大限度地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与此同时,政府要引导企业要重视品牌培育。品牌培育和塑造一方面政府要引导,政府通过间接宏观政策导向,把资源配置到注重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培育的企业上去。在税收、信贷方面对重视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培育的企业以优惠、政府优先采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产品,激励企业增强培育品牌的意识。另一方面,企业自身要重视。企业始终是品牌塑造和培育的主体,企业在品牌塑造和培育的过程中要高瞻远瞩。不仅要关注短期利益,更要注重企业的长远利益,把产品的质量和客户需求放在第一位,同时注重企业和品牌文化建设,并借助恰当的形式宣传自己,对品牌的定位、传播、维护、营销加强管理,不断完善自身的品牌形象,提升自己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此外,还要强化知识产权的战略意识,不仅要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而且还要有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战略眼光。要有产品未动、专利先动、商标先动的意识。对生物基因资源、非文物文化遗产、老字号等要用知识产权优势的战略眼光来审视对待,加强知识产权的战略管理。

四、知识产权优势理论及战略思想的重要意义

程恩富教授提出的知识产权优势理论,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理论,而且也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对外贸易指出了新的路径,同时也为我国经济转型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丰富了优势理论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做出了新贡献

到本世纪初我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中国也成为所谓的“世界工厂”,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而指导我国进行对外贸易的理论主要是比较优势理论。而随着对外开放深入和外贸规模的扩大,这种理论的弊端也逐步显现,在这样的背景下,程恩富教授和他的博士生结合我国对外开放和外贸实际,系统研究了比较优势理论成立的条件及其相关缺陷,并比较了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了知识产权优势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丰富了优势理论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二)为我国发展对外贸易指出了新的路径

比较优势理念存在一定的缺陷,以此为指导国际产业分工,不但不能实现选择性赶超和高效益发展,而且极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使一国经济长期受制于人。而综合竞争优势理论以资本充裕,企业可以轻易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前提条件,同时还需要有垄断性资源。这点对于发展中国家也是不具备的。所以没有普遍的意义。那么,如何使国家在对外贸易和参与国际竞争立于不败之地,知识产权优势理论为我们指出了新的路径。21世纪,“必须以知识产权优势理论作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发展对外贸易的战略思想,并在结合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控股、控技(尤其是核心技术)和控牌(尤其是名牌)的‘三控型’民族企业集团,突出培育和发挥知识产权优势,才能真正打造出中国的世界工厂而非世界加工厂,才能完成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型。”

(三)为我国经济转型,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的劳动、资源密集型增长模式已触及极限,一系列深层矛盾突显。如何来化解这一系列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经济转型,就是经济发展要由粗放型、劳动密集型向集约型、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而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以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知识产权优势理论所强调的核心内容与我国经济转型,建设创新型国家内容高度一致,并为我国经济转型和建设创新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总之,三大优势理论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其优势的发挥要受到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国情的制约。在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相比而言,由程恩富独创的知识产权优势理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显得更为重要。因此,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特别是现阶段适应经济新常态关于创新驱动和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的总体要求,必须以参考比较优势和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的合理因素,但要以知识产权优势理论为指导,通过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国家,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原载:此文是根据发表在《海派经济学》2013年第4期《识产权优势理论及自主知识产权培育路径探析》一文修改而成)

 



*此文是根据发表在《海派经济学》2013年第4期《识产权优势理论及自主知识产权培育路径探析》一文修改而成。

**钟卫华,三明学院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 程恩富 廉淑.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知识产权优势理论新探--海派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J].求是学刊,2004(4).

[2] 程恩富.创造和培育知识产权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8-17.

[3] 张玉瑞,周燕等.外国大企业如何在中国实现专利价值?挥舞许可和诉讼两大利器[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4-6-22.

[4]2012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百强榜 [EB/OL]http://money.163.com/12/0522/14/8246SEQS00253G87.html 2012-05-22 /2013-4-4

[5] 程恩富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知识产权优势—程恩富教授在北京大学的讲演(节选)[N].文汇报,2005-6-12.

[6]

[7] 温兴琦 国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对武汉市的启示[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0(12) 。

[8]  程恩富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知识产权优势—程恩富教授在北京大学的讲演(节选)[N].文汇报,2005-6-12.